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日期:2010/8/17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协2010年工作安排,教文卫体委员会于4月至5月初,由彭皓方副主席带队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市六个旗县区的十几所中小学校,详细察看了各学校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电教馆等基础设施,听取了有关教育局和学校负责人情况汇报,多次召开由旗县区教育局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目前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91所,初中62所,小学429所。现有在校生279771人,其中初中生96815人(农村中学生数约占全市中学生总数的41.49%,小学生182956人(农村小学生数约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46.37%。全市在职教师18283人,其中初中5657人,小学12626人。2000年以前,我市各旗县区为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上是村村办小学,乡乡有中学,教育资源分散。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加剧,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部分优秀教师调往城镇,农村中小学难以为继,办学效益低下。如:某乡所在地小学,有学生57人(住校21人,教师14人(住校11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不足百人学校居多,师生比很不科学,小规模校点运转困难。对此,我市教育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提出“农村小学向乡镇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的思路,有步骤地对生源少、师资弱、教学质量低的学校和教学点进行撤并和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如:清水河县小学校点从2006年的149个减少到现在58个,初级中学从11所调整为现在的3所;和林县从2001年216所学校调整为现在的44所(含27个教学点,到2008年将全部县镇初中的学生集中到县城5所中学读书。其它旗县区也都做了相应的整合(目前这项工作仍未结束,个别地区仍有班容量不足10人、校容量不足百人的,仍需做进一步调整,这样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问题,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调研人员看到,我市旗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从学校布局、物质基础、人员素质、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如土左旗六小、和林县职中初中部、清水河县二中、玉泉区民小、赛罕区黄合少镇第二中心校等,都通过改扩建、拆并校、整合资源,使教学和学生住宿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给周边农村地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地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的措施与成绩:1、强化领导责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为了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市各地区分别研究制定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2009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各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2009年向农村投入教育经费5.04亿元(含人员工资,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2、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我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2007年以来,改扩建重点项目有15所,其中,玉泉区4个,新城区3个,回民区2个,赛罕区3个,市直属3个,目前已全部交付使用。使学生人数增加12448人,增幅59.4%,占地面积增加225亩,建筑面积增加18.41万平方米,增幅153.6%,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特别是在扶持薄弱学校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准确统计有效学生数量,协调保证财政专项资金能足额及时拨付到学校,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倾斜,保证了这类学校的基本运转。城市教育附加费从2007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亿元,全部按计划用于教育,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各学校继续倡导质量、特色、内涵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生命线的理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大检查”、“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是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我市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观摩学习现场会,倡导“知校徽、遵校训、树校风、唱校歌、明校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备均衡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质,优化了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招考,一批青年教师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为教师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2009年我市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仅农村教师就有2300余人。一是搭建平台借助名校资源,联合办学。如土左旗一中与呼市二中缔结友好学校,名师定期下旗县讲课,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采取挂职学习、结对子、带教下乡、教学大课堂、教学开放日、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差距。三是结合国家支教政策,新招聘教师向农村一线倾斜,职称评定优先,并兑现早于城区学校,一些旗县区还制定政策,对坚持在一线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待遇。四是较好地落实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我市各中小学校均能确保绩效工资按时发放,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业务的提升,使教师能安心工作。4、分招新政策,促使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规范招生行为,促进生源均衡。我市制定科学透明的招生政策,严格执行“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杜绝通过考试方式录取学生,为初中学校发展提供均衡的生源。二是“初升高”工作实行分招新政策,促使教育均衡。我市自2007年制定实施《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扶持薄弱学校的意见》以来,对初中薄弱学校实施中考“分招”制度,这对改善部分初中薄弱状况,稳定初中各校生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我市将6所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50%用于“分招”,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极大地扶持了初中学校,有力遏制“条子生”、“赞助生”等择校生现象的发生。5、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市根据全市新的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方案,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建设加固项目向乡镇中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保证乡镇教学及住宿食堂条件的改善。一是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我市教育经费由2007年的16.15亿元增至2009年的23.15亿元。小学总数从580所减少到目前的429所;初中从70所减少到62所。教育经费的增加与学校数量的减少说明我市教育经费的使用更趋合理。二是落实校安工程的各项任务。中小学校安工程是一项社会影响面广、施工工程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实施校安工程项目预计总投入15.21亿元,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2年到2009年,共建设了11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占全部学校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的一半。今年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三年规划”的攻坚之年,我市确定工程总量90%的建设任务,重建、加固和改造校舍面积129万平方米,为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市政府已将“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等内容,列入了2010年度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中。目前进展顺利。6、“两基”工作有了新突破我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松,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走在了自治区的前列,托县、赛罕区接受了自治区级优秀旗县的督导验收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年度教育工作优秀县区”,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公用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虽然我市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在财政预算中占较大的比重,但是由于首府城市教育事业发展任务重,经费需求量大,现有的教育经费基本上用于教师工资、学校水电暖等维持日常运转的开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仅能用于盖教学楼、宿舍楼,而教学设备无力添置,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2、教师资源配制不均衡。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和学校所在区域的差别形成了教师资源配制不均衡。虽然近几年我市招考的年轻教师多数充实到偏远农村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但是目前仍缺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让年轻教师长期安心农村任教,多数新录用的年轻乡村教师只等合同期满便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动。另外,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公用经费紧缺,教师长期没条件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使这些学校缺乏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师队伍。在当今信息时代,有的偏远农村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远程教育设施,但由于教材不配套等原因,利用率非常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调研组认为,师资力量的极大不均衡是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即使“校安工程”圆满完成后,如果解决不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稀少问题仍然难以解决。3、教学设施不均衡。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学校多数处于农村偏远地区,这些学校电脑陈旧、教师操作水平差、图书数量和种类不达标或勉强达标,部分学校学生住宿条件差(仍住大通铺,没有洗浴设施,有的学校操场偏小等,使这类学校生源逐年减少。4、生源不均衡。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经费投入、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生源不均衡。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名校读书,市区有条件的家庭更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名校读书,致使市区重点学校有的班容量达到80多人,而偏远地区和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每年完不成招生计划,前者逐年扩招,后者逐年减员。这种差距有硬件和软件不均衡的因素,也有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把孩子带进城的原因。同时,调研组在调研中感到,目前由于农村人口流动量大,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难以准确统计。5、城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不仅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师、设施、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距,城内四区义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学生活动受到影响;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同样存在师资水平差、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生源不足,周边居民及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找熟人、交择校费等办法想方设法进入较好的学校,形成城区内部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另外,我市城区不断扩大,新楼盘不断增加,但配套的小学、幼儿园设立不足,使城区新小区居住的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6、对住宿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特别是偏远地区学龄儿童从小学开始住宿学校,校园课余生活单调枯燥,除了上课和自习,缺乏第二课堂的开展,有的学校住宿生连时事新闻都看不到。陪护的生活老师大多是不能适应教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安全保障困难等隐患,使寄宿制学校管理责任重、难度大。三、意见和建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教师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达到相对平衡,逐渐扩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还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作为首府城市,我市不仅承担着本市中小学生的义务教育,还承载着外来中小学生的教育,因此教育经费投入需求量要比其它盟市大。目前我市一些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负债经营,难以提升教学水平。建议继续逐年加大对我市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学校债务问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重点扶持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设施的前提下,继续加大远程教育投入力度,实现发达地区
本文标题: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5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