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04.2城市化的机制
1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2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1.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的出现2.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3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的出现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即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决定了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4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2.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不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生。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5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提出了“集中分散”、“集聚”、“优势度”等城市化的动力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6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人口。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2)工业本身向城市集中。(3)工业部门吸收了大量劳动力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7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的频率在加快。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要求。例如,生产运作,要求有金融、通讯、运输、研究机构的协助,产品流通,要求有批发、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合。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8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9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0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1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一)推拉因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2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二)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970年马卜贡杰(Mabogunje)提出了该模式。模式认为,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3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二)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农村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不过,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因素。此外,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4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二)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城市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可以起到制止或鼓励农民移入城市的作用。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可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如房屋、土地价格的制订,对木屋区或贫民窟居民的态度,对摊贩的管理以及是否设置职业介绍所等都会影响移民的数量。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5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二)、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1)离乡背井的农民进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重新学习求职之道、社会规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2)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多建房屋和创造就业机会,以便扩大人口容量,应付新来的居民;(3)农村也需要调节,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改变产业结构,以适应失去劳动力的新情况。假如,上述三方面的调节机能失灵,往往会使移民返回原地,或发生其它社会经济问题。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调节机能。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6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二)、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马卜贡杰特别指出,系统分析模式要比推拉因模式好,它除了能分析城乡控制性次系统和调节机能外,还考虑了各种系统间的联系,包括正负反馈和信息流动。正反馈意味着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增加,负反馈则表示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减少。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7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本世纪70年代起,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研究中,出现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分析城市问题理论基础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哈维(D.Harvey)、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等,他们的观点形成城市化研究中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8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哈维等人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人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的根源。资产阶级的生产目的是追求资本积累,因此新马克思主义者多采用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化进行分析。哈维提出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9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资本的第一次循环包括在生产之中,在不变的劳动生产率条件之下,经过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一部分以奢侈品方式满足资产阶级的奢侈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以工资货物的形式保证劳动者的再生产条件,使他们的劳动力继续投入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资金两方面,前者哈维称之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如工厂、仓库等。后者称之为消费性建成环境。如住宅、居住区道路等。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指在科研和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消费,如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投资。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20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工厂、仓库等)和消费性建成环境(住宅、居住区道路等)共同组成城市建成环境。哈维给建成环境(BuiltEnvironment)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的规律进行生产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又起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建成环境是一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21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哈维对资本三次循环的分析进一步拓宽了城市化的研究领域。城市化的定义除包括人口的转换和集中外,也包含着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和城市地域空间的转换过程,但由于人口统计资料比较易得,使得以往的城市化研究多从人口转换的角度进行。随着新的理论及城市建成环境等概念的提出,以及衡量城市建成环境动态变化的多项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提出,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其它转换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一般地说,当建成环境中的投资处于上升期,城市化进程就加快;反之,城市化进程就减缓。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22思考题哈维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过程的?
本文标题:04.2城市化的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1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