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04年全国题)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2、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考查角度:炼字型(高考考查的热点)提问方式1、指定型: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2、征求意见型: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3、.比较优劣型:指定诗中一个字和别的字比较优劣;4寻找型:让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炼字型•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的规律与步骤。参考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规范答案:“闹”字写得好。闹,喧哗,不安静意,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004·浙江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迁移训练“空”字是徒劳之义。一方面写出独自一人的孤单,也写出心中的空落,“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高考再现•菩萨蛮李白(04高考)•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参考答案•①“空”是徒劳之义,•②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③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5、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号称王孟。有《孟浩然集》。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选择你喜欢的诗句自主鉴赏(景物特征、意境、情感、手法)•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参考: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远眺、近观既辽远又逼真之感)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本诗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A、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作者是唐朝的孟浩然。B、这首诗不以行人的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把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C、诗的起句点题后,接着写景抒情,因此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即景生情。D、这首诗既写了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也让读者体味到诗人的愁心已随明月而去的意境,显出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美。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边塞战争诗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边塞风光。唐代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对手”“诗家夫子”之称。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环境时序士卒风物景物悲凉伤感的画面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缕缕笛声,无限的思愁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万里相思之情。曲笔:以闺中之思已衬出已愁,更为情深写得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只是儿女情愁。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以音乐入诗,更能表达深情。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在抒情上各有何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一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王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陈陶“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本文标题:山水 边塞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1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