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以贵阳市花溪区把伙村为例
1报告题目: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调查报告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一年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1年12月24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报告成绩评语年月日3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调查报告调查人员:时间:2011—2012学年上学期地点: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把伙村4目录一.前言……………………………………………………5二.主体……………………………………………………5(一)基本情况………………………………………………5(二)存在的问题……………………………………………6(三)坚持的原则……………………………………………7(四)几点建议………………………………………………10三.结尾…………………………………………………13四.附录…………………………………………………14(一)访谈记录………………………………………………14(二)心得体会………………………………………………205一.前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针。农村产业结构系指在农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通常用各业的产值和各业占用的劳动力数在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总劳动力中增长的比重来反映。现今的中国,贫富差距大,城乡差距大,所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形式,应加大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贫穷落后农业人口多的贵州,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政府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为了农民能获得更大收益而不断努力。在这一大的国内背景和发展形势下,我们小组对贵阳市花溪区把伙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期获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参考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二.主体(一)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把伙村位于清溪社区服务中心东部,东抵陈亮村,南抵杨中村,西抵云上村,北抵麦乃村。2.人口状况:把伙村面积7.5平方公里,有自然组6个,全村共有454户,人口1600人,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82%(以苗族、布依族、花苗为主)。63.基础设施状况:把伙村组与组之间相距较远,交通设施较差,村长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开通了一条新路。村中只有一所小学,师生共130人左右。水利基础设施也算的上完善,基本上做到有农田的地方都可以引渠灌溉,并且做到家家通自来水。4.产业结构状况:全村以务农为主,兼有个体经商户和小型小工厂。建有砖厂,砂厂,水泥厂、木材厂以及洗衣厂,2005年在村内建起了大型墓园——贵阳市花溪福泽陵塔园。5.农业产业结构状况: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兼种草莓,经果林,杨梅,莲藕等作为主要经济作物。6.农民收入结构:虽然保持农民身份,虽然还种田,但是务农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做副业收入的。7.农民务工状况:大部分村民在周边工厂上班;外出务工村民的几乎是全家一起外出,但这种村民近几年来大幅度减少;村中的大部分老年人以买菜为生。(二)存在的问题1.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从整体上看:把伙村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为:第一产业仍占重要地位,几乎所有村民都还保持农业户口,都还从事农业生产;二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只有就业容量较小的砖厂、砂厂、水泥厂、木材厂、洗衣厂等小工厂,直接影响该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2.从农业结构内部看,种植业比重占80%以上,养殖业基础差,林业经济产出低,农业经济整体尚呈跛足运行;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结构单一,优良品种类型少。粮食、畜牧、蔬菜等产品,优质产品少,只有少数村民拥有规模较大的优质木耳大棚,基本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又出现部分产品结构性、区域性的暂时过剩,从而造成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极低,没有明显的规模效益。3.农村工业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重复率非常高;二是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非常的低,不能直接服务与农村的生产生活;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十分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比如粗放经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四是技术装备落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把伙村6个自然组之间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离花溪较近的村民组经济状况要好于离花溪较远的偏僻的村民组。4.从生态环境看,把伙村建立了污染较为严重的洗衣厂,附近的河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村村民也做起了木材生意,生态遭到破坏变得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地质灾害发生频繁。(三)坚持的原则1.实施过程中坚持了的原则⑴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把伙村对自身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进行充分思考,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了8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根据其地区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经济和自然资源,从而形成平地种草莓,山上种经果林,水塘种莲藕,小块地种菜等较为合理的种植结构。⑵质量效益原则以往把伙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的叠加。而目前,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应坚持的原则⑴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伙村建立了污染较为严重的洗衣厂,附近的河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村村民也做起了木材生意,生态遭到破坏变得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自然过程,它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可能性。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避免操之过急,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9因此,把伙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应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产业结构调整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讲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农村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促进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⑵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合的原则把伙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供需、价格、竞争的市场调节机制下形成的,缺乏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一系列缺陷。使把伙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结构。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强调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利益机制驱动,市场机制可自行调节各项经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把伙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离不开市场机制本身。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身处农村的村民信息的获取相对滞后。因此,为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弊端,就需要相关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引导把伙村的产业结构调整。10(四)几点建议1.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提高的过程。面对目前买方市场出现的新形式,必须以市场为向导,按照新的思路,真正从质的层面上对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这既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为突破口;要继续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例;同时要发展农业产后领域,增加商品批量;还要注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注意一些规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和生产规模;二是协调发展原则,即各行业间要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三是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原则;四是因地制宜原则,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五是量的扩展与质的提高统一的原则。再次,农村产业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四个:一是按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二是要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区域结构;三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增加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四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2.加快该村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11把伙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而开始的,必将随着整个市场的完善而不断推进。我们认为,加快调整的步伐,应实施以下的措施:⑴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职能表现为:①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宏观上协调农业内部各层次、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是政府宏观管理农业的首要职能。②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指政府农业职能部门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主要是为农业基础部门和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科学指导。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既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又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特点和优势。③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④规划与健全市场体系的职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保障是健全的市场体系。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健全和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其次是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⑤采取经济手段激励执行产业政策。主要有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⑵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12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历史的结论,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技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一是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雄厚的农村技术储备体系,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物化渠道;四是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五是加强种子工程建设,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由原来的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一方面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棉、优质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劣质农产品库存难以消化。因此,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新一轮1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一要合理确定商品品质差价,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会因高昂的价格失去一大批客户,从而失去优质农业得以发展下去的良性循环;太低则会挫伤农民发展优质农业的积极性,使优质优价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二要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优质优价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声誉。三.结尾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在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存在调整起步晚、速度慢、难度大,产业结构分布比例不平横,农民收入状况欠佳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城乡差距大、贫富差距悬殊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对适合农村的新兴产业和个体经商户实行减税免税等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培养
本文标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以贵阳市花溪区把伙村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1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