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國道教宋元時期的道教一、宋王朝與道教北宋歷代帝王對道教都很崇拜,其中數宋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宋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最突出。由於徽宗的大力推行下,道教又一次達到興盛的歷史高峰。全國各地道觀林立,高級道士特別是那些道教首領地位顯赫,各級官員對他們都“以客禮相見”。新的道教經書大批出籠,原來流傳的也得到搜集整理。北宋初期第一次雕版印刷了佛教《大藏經》。這時第一次有了道教經典大彙集《政和萬壽道藏》。南宋王朝吸取徽宗崇道禍國的教訓,雖然也利用道搞一些斎蘸法事活動,但並不真正重視。只有宋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不同。他向全國推薦道經《太上感應篇》,大肆宣揚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利用它來維護封建禮教,鞏固自己的統治。二、道教符箓派的發展宋代帝王崇道,看中的主要是道教那套所謂能夠為人祈福消災、除妖驅邪的東西。所以,注重符箓咒語、斎醮法事的符箓派得以興盛一時。它促使一些歷史傳統本不注重符箓法術的派別也朝這個方向發展。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分別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本山的正一、上清、靈寶三大派被封為“經箓三山”,於是三派鼎立,都在江南地區傳播發展。這些舊道派順應歷史潮流,改革教義教法,派生出了一些新的支派。同時,一些新符箓道派,如神霄、清微、淨明等派,也應運而生。道教符箓派别中历史最长久的是正一派,它也叫正一道。正一道的前身是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师道。据说张道陵四世子孙张盛从川陕一带迁到江西贵溪龙虎山,后来这里就成了正一道派的中心。陆修静编写《三洞经书》目录时,四辅中正一部中所收的主要是六朝时流行的天师道经典,它的位置排在最后。隋唐时期,休息正一经法规定为入道者的入门课程,级别最低。到了北宋真宗时期,正一派得到朝廷重视,真宗下令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有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给他当时道士中级别最高的称号“先生”,这是正一天师首次得到朝廷赐号。从张正随开始,直到南宋末的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赵宋王朝的赐号。自從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箓各派的大權,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統領地位。(一)正一道正一道历来重视符箓咒语等道教法术。但30代天师张继先吸收当时佛教禅宗和道教内丹派的学说,也提倡修炼内丹。他还向时兴的神霄派学习新符箓“神霄雷法”。南宋正一道士留用光因为传行新出的“五雷法”而出名。宋元时期,正一道还出现了几个新支派。如传行新出“天心正法”符箓的天心派,传行“太一三元法箓”的太一道等。天心派在元初曾兴盛一时,太一道得到过金、元统治者的扶植,在华北地区广为传播。上清派尊奉东晋魏华存为开山祖,字陶弘景建华阳馆于茅山,这里就成了该派的中心。唐代,茅山宗在道教各派中最为兴盛,出了像王远知、吴筠、潘师正和司马承祯等著名人物。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但是,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上清派地位一直很高,修习上清经法是品级最高的道士课程,所以,赵宋王朝对它相当重视。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二)上清派(茅山宗)注重道教修炼及其理论一向都是上清派的传统。像吴筠、司马承祯等人,都在修炼理论上有贡献,并不以符箓法术出名。但既然他也是朝廷的御用工具,自然也要承担为帝王祈福禳灾的任务,发展他的符箓法术。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8代宗师宋自英,曾经为真宗祈神赐子,因为后来生了仁宗,被封为“国师”。第35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坐大道场禳除水灾。第44代宗师王道孟,为元统治者祈雨驱蝗,得“真人”封号。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灵宝派传统即长于斋醮法术。据陶弘景《真诰》记载,当时灵宝派占据茅山,举行诵经、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宝灵》唱赞,事讫便散”。历史上灵宝派不曾有过上清、正一两派的显贵,很少得到朝廷征召赐封。灵宝派道士主要活动与民间,在社会下层影响较大。元统治者对它较为重视,曾经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柏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由两宋之际道士宁全真(公元1101~1181年)开创。该支派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具有时代特点。(三)靈寶派三、道教內丹成仙信仰的流行宋元時期,道教外丹術仍有一定地位,出現了不少煉丹家和重要的煉丹術著作。宋代著名煉丹家吳誤,總結歷代煉丹經驗,寫成《丹房須知》一書流傳於世。著名文學家蘇軾、蘇轍,都曾經練過丹。沈括的《夢溪筆談》也有當時人煉丹的記載。但總的來說,外丹術信仰從唐末五代起已經發生根本性危機,在走下坡路。同時,隋代以來已經在緩慢發展的內丹成仙信仰,趕上這一機會,迅速流傳開來,進入兩宋以後,內丹更加盛行,逐漸佔據了道教修煉學說的主導地位。北宋時期內丹學說的集大成者是張伯端。內丹代表著作是《悟真篇》。除張伯端南宗外,宋代還有其他一些內丹學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所謂陳摶派。今天成為道教標誌的被稱之為太極圖的陰陽魚圖案,據說同陳摶以及他的學生種放傳下來的幾種用來說明道教思想的圖,有一些淵源關係。兩宋的內丹學說都順應當時思想潮流,提倡儒、佛、道三教合一。道教內丹術吸收了中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思想內容,積累了不少氣功鍛煉材料,當然其中也含有不少成仙不死和其他虛誇、荒誕的內容。四、全真道的興盛全真道的開創人是王喆。王喆原名中孚。字允卿,生於北宋政和二年(1112),陝西咸陽大魏村人。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喆正式樹起“全真”的旗號,先後招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這七大弟子。全真道創教初期,教風十分簡樸刻苦。道士們不建宮觀,大多靠四處乞討度日。王喆七大弟子都是苦行僧式的人物。使全真道真正進入全盛時期的是丘處機。元统一中国后,北方的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原来的金丹派南宗也汇入全真道。这时,全真道传遍大江南北,达到兴盛顶点。全真道因元统治者的支持而盛极一时,教风逐渐发生变化。全真道的上层道士居住在京城,与朝廷官僚往来,宫观规模宏大,生活豪华奢侈,内部出现的腐化,最终导致它走向衰落。元中期到元末,全真道已经外盛内衰,开始走下坡路了。全真道顺应当时社会思潮,竭力宣扬三教合一,同时尊奉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释迦牟尼和儒教的孔子;人道的人既读道教所奉的《道德经》,也读佛教的《般若心经》及儒家《孝经》等经典。全真教虽然主张出家,但对儒家封建纲常伦理十分重视,把“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放在修炼的首位。陈致虚说:“夫金丹之道,先明三纲五常,……纲常既明,则道自纲常而出,非纲常之外别有道也。”(《金丹大要》卷九)把儒家纲常伦理吹捧得更高。元末以後,全真道在思想教義上沒有多少新的發展。明清時期的道教一、明清王朝與道教元代中葉以後,道教各派漸漸合歸於正一和全真兩大派。到了明代,正一道比較活躍,全真道則受朝廷冷落。明末清初,全真道興旺過一陣子。清統治者對道教不怎麼重視。總的來說,在明清兩朝的500多年間,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以致解體,這一時期的道教在各方面都沒有多少新的發展,也處於停滯狀況以致逐漸衰落。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自名為真武神轉世。真武神就是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據說湖北武當山是位天神的居住地。所以,明成祖在位期間曾經動用大批人力物力,大修武當山道觀。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1521-1566年在位)。對道教的崇奉在明代皇帝中是最突出的,可以說是第二個宋徽宗。他當上皇帝后,不論什麽事,都要請神賜福。有時舉行一次覺得不夠靈驗,就舉行兩三次。如果覺得靈驗,還要舉行盛大的斎醮活動感謝神的保佑。他自己身穿道袍,戴道士的帽子,還教後妃宮女都這樣穿戴,一齊唱念經文咒語,搞得一片烏煙瘴氣。他當皇帝幾十年,斎醮法事常年不斷。另外,他相信仙方丹藥,一些道士如邵元節、陶仲文等人都來給他獻秘方,以求得寵信。明代皇帝的崇道同歷史上其他朝代皇帝一樣,目的一是爲王朝統治祈神賜福,二是爲了自己長生不死,在內容上也與過去沒去不同。二、明清流行的道教俗神信仰廣泛流行於明清社會的各種道教俗神信仰,如城隍、土地、灶君、藥王、財神、關公、天妃媽祖信仰等等,長久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除此之外,道教俗神中較為重要的還有梓童帝君、二郎神以及本來屬於民間信仰中的一些凶神和邪神,如五通神等等。明清時,一些道教特有的神也在民間極得人緣。最出名的,要數福祿壽三星和八仙了。福祿壽,很少人不希求,所以這三星幾乎家家都要供奉禮拜。八仙之名出現的很早,但直到明代,才確定為張果老、鐵拐李(李鐵拐)、漢鍾離(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這八位。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壁畫“八仙過海”中,就沒有後世那位年輕貌美、善解人意的何仙姑的形象。八仙中呂洞賓呂純陽最廣為人知。永樂宮中就有純陽殿,壁畫都以呂洞賓為題材。三、明清兩派道教與民間宗教明太祖朱元璋把道教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派,他設置道錄司這個部門總管道教,把道士分為正一、全真兩個等級。正一代表符箓派道教,全真代表丹鼎修煉派道教。這種劃分,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道教的一般看法。實際上,兩大派名下彙集的各個小派,很多都一直按自己的系統傳授。直到近代,還有幾十個小派存在。(一)正一道以江西贵溪龙虎山为大本营的正一道,教首即天师,一直是张姓一家世代相传的。元代张天师只让管江南各地的道教。明代,它的权利变大了。明代正一道在道教思想教义等方面,也几乎没有拿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他們写了不少诗和文章,内容上只是炒炒宋元出来的冷饭。如提倡三教合一,宣扬做斋醮法事必须修炼内丹才有效验等等。他还提倡全真道的一些思想,反映了两大派合流的趋势。清代统治者对道教不怎么相信,也不怎么利用。清朝让道士做斋醮法事的次数很少,还立下法律条文严禁巫师道士搞跳神驱鬼这一套,正一道的市场不大。但清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对道教也大体上照明代的办法加以保护。(二)全真道明朝皇帝重视正一不重视全真,原因之一是全真跟元统治者一直很亲近,二是觉得它只管个人修炼,对国家和社会用处不大。所以,全真道士在明代很少有人被皇帝封号,不像正一天师那样大富大贵。全真道在明代总的来说是很冷清的,但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就是武当山道教的兴旺。历史上,符箓派道教最先在北宋进入武当山,南宋时期这里成了上清派(茅山宗)的天下。到了元代,南北方道教交流汇合,全真、轻微等派都传入了武当山。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道号寂然子的全真道士汪真常带了六名徒弟来到武当山开山传宗,使武当山道教重新兴旺起来。明初,全真道龙门派传人丘元清来到武当住持玉龙宫。到了清代中叶,它成了武当道教的主体。据说,明清时期全真道在这里有四五个小派。(三)道教與明清民間宗教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產生了各種民間秘密宗教,這些民間宗教與道教的關係大多十分密切,有的直接就是道教的變種。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八卦教、一炷香教、青蓮教、金丹教、黃壓教、劉門教和真空教等。道教受民間宗教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內丹修煉的理論與實踐方面。明清時期,以全真道為代表的道教內丹修煉派別得不到朝廷重視,於是逐步走向民間,以求發展,這也為某些民間宗教流派的興起播下了種子。除黄天教外,三一教、红阳教、混元教、圆顿教、八卦教、一炷香教和金丹教等民间宗教的宗教活动,都以修炼内丹为重要内容。道教對民間宗教的影響也表現在斎醮義軌等方面。如黃天教做道場要念咒淨口、淨心,還要請包括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在內的神靈賜福等等。明清統治者對民間宗教都十分害怕,稱它們為“邪教”或“匪類”,一經發現,即予以嚴厲鎮壓。特別是在清代,所謂“邪教案”不斷發生,使清統治者十分頭痛。四、道教的衰落歷史地看,從元中後期起,道教就開始江河日下了。兩次焚毀道經的打擊,雖說主要針對北方的全真道,並沒有使整個道教從此一蹶不振,但已使它元氣大傷。全真道講清心寡欲,養性全命,用這套來勸誘和化導俗人,給人的感覺比較高雅超逸,有理論色彩,適合士大夫階層的口味。元中後期,因為跟佛教論爭失敗,並經受焚經打擊。其社會地位和影響日趨衰微。正一道歷史上一直很得統治者的寵信,全真倒楣,僅龍虎山天師還能得到皇帝的恩寵。但在社會上的印象中
本文标题:道教 高鹏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2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