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 态度整合――
第三章态度整合——如何在员工中进行动员、宣传•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亲近好感和敌视偏见?•为什么许多人会重复购买同一种商标的商品?•为什么有的人对宗教是哪样的虔诚?•为什么有的企业内的职工对组织的政策和目标是哪样忠诚?•态度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第一节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任何特定的客观对象所持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因素。•认知因素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因素在态度中比认知更重要,它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喜欢或厌恶的情感倾向及具体程度。•行为因素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定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二、态度的特征•人的态度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针对性。•3.态度的协调性。•4.态度的稳定性和抗变性。•5.态度的间接性。第一节什么是态度•三、态度的一致性1、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1)态度和行为越是具体,越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其相关程度就越高•(2)社会压力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3)长期的经验能使态度和行为都变得更具适应性,同情境更为一致。•2.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1)由于软弱或矛盾心理。•(2)情境压力。•(3)害怕结果。•四、态度体系态度是个体在复杂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由于作用于个体的环境刺激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一个人一般具有多种态度。个体的全部态度称为态度丛。•态度丛里的态度之间,凡联系十分密切的那些态度,便组成态度群。•大学生可分为宗教主义、人道主义、国家主义三个态度群。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态度的形成•1.于想获得物质与精神奖赏或避免惩罚而形成态度的过程。•(2)同化阶段。是指自愿地接受他人的信念、观点,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期望相一致的过程。•(3)内化过程。是指个体将他人的信念、观点主动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彻底而牢固地形成某种态度的过程。•2、态度形成的基本理论•(1)学习理论•联想学习•强化学习•模仿学习•(2)政治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认为:一切种族偏见和贫富偏见都是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方法.•(3)功能主义理论•人们为什么选择某种态度而不选择另一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是符合特殊的心理需要.•3.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文化环境。•(2)需要的满足与否。•(3)父母。•(4)团体。•(5)同伴。•(6)经验和偶发性事件。•(7)知识和信息。•二、态度的改变•1.态度改变的种类•态度的改变按其性质可分为二类:•一类称为方向性改变,指新的态度完全取代旧的态度。•另一类叫一致性改变,指态度的改变是强度的增加或减弱。•2、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的改变主要有三种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50年代末期,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弗斯丁格(LeonFestinger)提出,认知元素是构成态度的基本单位,二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关系。•解除失调的愿望是否强烈,取决于三个因素:•①造成的失调的重要性。•②当事人认为自己应付、影响失调的能力有多大。•③因失调而可能得到的报偿有多大。•(2)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平衡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兹·海德创立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当认知结构中处于平衡状态的元素失去这种平衡关系后,就会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认知平衡理论的基本原则是著名的“P-O-X”模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在平衡理论看来,不平衡是为了恢复平衡,就促使变化发生。•(3)认知和谐理论.•由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于195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评价或态度的变化总是发生在与原有参考架一致的方向上.即我们改变态度来达到和谐.•和谐理论主要用于预言一个传达者在产生态度变化中的有效性。•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959年,卡尔哈弗兰德和欧文贾尼斯提出了一项有用的态度改变模式•传达者交流信息目标情景•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目标的抵抗•①驳斥交流信息的论点•②贬低信息的来源•③歪曲信息•④文饰作用•⑤掩盖拒绝•(2)传达者的特征对态度改变的影响•①传达者的威信与权力.一般地说,传达者在听众中的威信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改变态度的人就越多。•②传达者的可靠性.可靠性一般指信息传递者的内行性,包括提供有关信息的资格,个人所具有的经验、所受的教育和特定的能力等。•③传达者的可信度.可信性是指信息传递者的人格品质是否值得别人信任。•④传达者是否被人喜欢.喜欢意味着信息传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在感情上的相互吸引程度。••(3)交流信息对态度改变的影响•①信息差异.一般说来,被说服者先前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交流信息所提倡的立场观点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接受者造成的心理压力也越大,就越有可能性改变态度。•②情绪唤起.这是说传达者所提供的信息能使接受者产生强烈情绪反映时,说服的效果会比较好。•③单方面论据与双方面论据.•④信息载体.信息载体本身的质量和特色也会影响态度的改变。••(4)信息传达目标的个人特征•①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可分为赞成、无所谓和反对三类•②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自尊与智力是影响其可说服性的主要因素。•自我防卫心理强的人,时时担心自己周围的一切,有不安全感,对别人不信任,因而会一概排斥别人的劝说。•个体对自己原有态度信奉程度深的人,难以改变态度••(5)交流情境.•受众态度改变的难易还与特定的交流情境有关,在某种情境条件下,说服的效果可能很好,而换了另一种情境条件,说服的效果就可能很差。如在信息交流时,被接受者事先是否已得到某种警告,或者被接受者是否分心,或者当时的气氛是否令人欢快等,都会影响说服的效果。第三节态度的测量•一、李凯尔量表(五级量表)•12345•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二、瑟斯登量表(十一级量表)•1234567891011•极端赞成极端反对•三、社会距离量表•社会距离量表主要用以定量地测量人们是否愿意与其它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社会距离。例如,下面的一个量表用来测定人们对有色人种是否存在偏见。•根据最初的情感反应,你愿意承认黑人属于以下分类中的哪一种(或多种):•由婚姻所缔结的亲戚关系1•作为私人朋友在我们的俱乐部中获得成员资格2•街邻3•在我们从事的行业中进行工作4•我国公民5仅作为我国来宾6•应被驱逐出国7•数字越大,社会距离也越大。上表中1为不抱偏见,7为具有最大偏见。•四、语义差异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一般由一套(八至十六对)两极形容词组成。在这种量表中,成对的形容词分别被写在线段的两端,线段上标有刻度(一般为七个),分别注有1、2、3、4、……等数字,代表被测人对某种对象的不同态度水平。进行态度测量时,要求被测人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适当刻度,并画上圈。•五、三段选择式•这种态度调查方式是在一定的项目表上,标出爱好、无所谓、厌恶三种判断,要求被试以最快的速度写下自己对某一对象的首次印象,然后通过对所有项目的分析,确定一个人的态度。下例为对人们业余爱好的态度调查:•项目爱好无所谓厌恶•打扑克•下棋•打拳•打球•乐器•集邮•音乐会•体育新闻•诗歌
本文标题:第三章 态度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2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