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MyFavoriteViolin姚远2012.3.15Part1Apreciation舒曼梦幻曲Part2History最早出现的弓弦乐器可能出自中亚,并逐渐传播到中国、印度和中东。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现于16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等港口。它本來在意大利文中稱為「violin」,意為「小中提琴」(「viola」)。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没有保存至今的实物。1505年的一幅壁画上有一把三弦小提琴,这是至今可见的最早的小提琴的形象。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根弦,由此推断,小提琴最初的制作者可能借鉴了其它早于小提琴的乐器,比如中世纪三弦琴(Rebec),这种琴自10世纪开始出现并被使用,它自身源于阿拉伯的雷贝琴(Rebab)。目前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JambedeFer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musical)。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小提琴迅速流行起来,不论是街头艺人还是贵族都对它青睐有加。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命阿玛蒂组建了一只完整的弦乐队,这便足以说明当时小提琴的热度。History•目前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JambedeFer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musical)。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小提琴迅速流行起来,不论是街头艺人还是贵族都对它青睐有加。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命阿玛蒂组建了一只完整的弦乐队,这便足以说明当时小提琴的热度。Part3Famousviolinists1.梅纽因(1916-1999),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家、指挥家、国际音乐活动家,1969年起,三次连任国际音乐家理事会主席。演奏技巧高超、感情丰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梅纽因的曲目几乎囊括从古典到现代的所有小提琴曲目,被称为小提琴音乐“权威的诠释者”。我知道天堂有一个上帝了。——爱因斯坦1932.2.22.《时代周刊》年仅17岁的梅纽因2.帕尔曼(1945-),当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生于以色列,不幸4岁患小儿麻痹,双腿残废,坐轮骑演奏,演奏感情真挚,风格宏伟,技巧娴熟而辉煌。善于以变幻无穷的音色表现不同时代作曲家的特点和心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魄力。3.索菲娅·穆特卡拉扬盛赞穆特为“自青年梅纽因之后最杰出的小提琴天才”。被誉为“女梅纽因”这位美女小提琴天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总带有许多艺术之外的遐想,似乎在她之前,人们看音乐会只“大饱耳福”却不“大开眼界”。穆特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正是她的舞台风采——她总是穿著低胸、露肩、剪裁合身之连身晚礼服登台演出,听她的音乐会不仅在听觉上得到愉悦的享受,在视觉上也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穿着这样“凉快”的服装不单单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而是有其实际的作用:穆特认为穿露肩服装可以让小提琴与身体做直接的接触,以便产生较好的声音,如此一来便不会有减弱琴弦颤动的东西存在,当小提琴触碰到光滑香肩的瞬间,情绪和灵感便会涌动而出——漆木和肉体也能碰撞出音乐的火花。这也许正是穆特与众不同的风格。如果能亲临这位美女小提琴天后的音乐会现场,你肯定会被其耀眼夺目的舞台风采所深深倾倒。4.尼科罗·帕格尼尼帕格尼尼(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5.吕思清吕思清,男,青岛人,1969年生。著名旅美小提琴家。他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东方人。这位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TheStrad》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的杰出中国小提琴家,目前是是拿索斯远东录音公司旗下的专属签约演奏家。吕思清四岁随父亲及叔叔学习小提琴;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师从王振山,成为这所著名学府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学生,被誉为乐坛神童;11岁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选到英国他创办的天才音乐学校学习;14岁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7岁夺得举世瞩目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是第一位夺得此奖的东方人。19岁赴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德罗希·迪蕾女士及姜康先生思乡曲《思乡曲》作于1937年。当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满蒙华北大地,东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马思聪行脚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思乡曲》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开始曲,但是在文革期间,思乡曲被停播,改为东方红。此举使得马思聪在文革受批斗期间内的唯一对中央的希望破灭。彼时无声胜有声,此时琴声胜无声Thankyou
本文标题:My fav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6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