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
第四章语言习得理论(二)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其他语言,一般是指在学校或其它教学机构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教学计划和课本进行的正规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1.对比分析假说2.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3.输入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在1957年提出。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2.心理学概念——“迁移”(transfer)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消极、阻碍作用的迁移。负迁移又叫做“干扰”。3.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语言习惯。但存在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迁移问题。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4.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analysis)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负迁移,会造成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和错误。拉多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异同,预测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负迁移)。请大家思考自己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来自第一语言(汉语)的负迁移(干扰)?自己又是如何克服这些负迁移的?5.“对比分析假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占支配地位,欧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6.对比分析的步骤描写:对目的语和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对比:把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在目的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进行预测。7.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1)肯定对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2)批评①对比分析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②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8.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语言教育学家制定了语言难度等级,以减少预测的主观性,便于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普拉克特(C.Practor)提出了一种分类比较简明的“难度等级模式”。该模式将难度分为六级,从零级到五级,级数逾高,难度也愈大。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项目的区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请第一组的同学列举零级和一级的例子(英语或其他语言)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的形成、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差异,学习这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五级: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中正确使用。二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一)中介语假说1.产生背景: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不再只关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比较,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言语形式上。很多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目的语)。2.1969年,美国学者塞林克提出了“中介语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母语习得理论之一)。3.“中介语假说”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成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过程,认为: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的模式发现新规律,与不断修正已获得的规律。4.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成“过渡语”、“语际语”。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5.中介语的特点:(1)中介语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可以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母语向目的语靠拢。(3)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介语不都是错误的,有正确的部分。(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不是一条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有曲折的,纠正了的错误,可能有规律地再现。(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不再发展了,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特别是语音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偏误分析1.偏误(1)概念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偏误V.S错误(2)分类语内偏误~语际偏误理解偏误~表达偏误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2.中介语理论指导下的偏误分析的研究,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从鲁健骥于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开始的。3.偏误的来源(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兔子跑了tp肚子饱了db(日韩学生的送气音、不送气音混淆)英语语言背景的学生容易犯的语法错误:他想结婚她。请把这本书送到王老师。你应该不走那么快。(2)目的语的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渡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过渡泛化”。“过度泛化”的偏误是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都会出现的,而且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常见。例如:上声(214)是声调教学的难点,学习者学会单音节的上声发音后,容易将之“过度泛化”,即处处读成全上声。双单格(双音节+单音节),开头、当中的上声均变调为35;单双格(单音节+双音节),开头的上声音节是被强调的逻辑重音,所以读作“半上”,变调为211,当中的上声变调为35。(3)文化因素负迁移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例如:生日Party的赠礼(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4.1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三种:迁移、过渡泛化和简化: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的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简化的策略常常指学习者固以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例如:她不高兴,她走了。4.2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回避和语言转换:回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采用的策略,在对某一语音、词汇或句式甚至某一话题敏感到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语言转换是指学习者觉得无法用目的语说清楚时,就借助于第一语言,在目的语中夹杂一两个第一语言的词。(5)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4.对待偏误的两种极端的态度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必须通过对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则有偏必纠,一个也不能放过,以免养成错误的习惯。内在论则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使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就像儿童戏的母语那样,到一定时候偏误就会自动克服,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5.如何正确对待学习者的偏误(1)全面认识偏误的本质。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机偏误的来源,一边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3)纠正偏误方法要得当。请大家结合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体验,考虑如何得当纠错。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要因纠错而造成紧张心理,更不能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要区分偏误的轻重缓急。6.偏误分析的局限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三、输入假说代表人物:克拉申1985年《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理论是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理论。1.习得与学习假说1.1区分习得与学习;2.1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在交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评价:引起争议——克拉申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习得在成人第二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而贬低有意识、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作用,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经过反复练习,也可以变成自动的行为(潜意识的行为),同样能运用于交际活动中。学习和习得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连续体。第二语言学习者开始时,学习的成分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渐加大。习得最高级高级中级学习初级2.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请大家思考自己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的语法时,先学了什么,然后学了什么,大致的顺序是怎样的?请考察以下这些英语语素的学习顺序:表示复数的-s、冠词the/a、助动词tobe(Heisrunning)、系动词tobe(Heisbig)、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ed、名词所有格词尾-s、现在进行时的词素–ing、不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went)、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动词单数-s。克拉申于1982年列出的九项英语语素习得的自然顺序如下:现在进行时的词素-ing表示复数的-s系动词tobe(Heisbig)助动词tobe(Heisrunning)冠词the/a不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went)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ed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动词单数-s名词所有格词尾-s(thegirl’sfood)3.监控假说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识的系统;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驱动”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其功能是作为一个监督者,起监控(monitor)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潜意识有意识交际中输出的话语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前,也可能在其中、后。但它能否发挥作用还要依赖于三个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的形式,即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克拉申强调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让说话显得更加完善。这种监
本文标题: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4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