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一章:农业概述
第一章:农业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的含义2、了解农业的发展阶段3、掌握农业国民经济中的作用4.理解农业生产的本质与特点。5.了解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业的概况教学重点:1、农业的含义2、农业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理解农业生产的本质与特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发展与作用•一、农业的含义•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体,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农业是指人们利用自然力(光、热、水、土、气等)和生物的生命机能(繁殖、生长、发育、成熟等)生产有机质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生长和反之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人们对农业内涵的界定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下三种界定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1、狭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和饲料作物生产等。狭义的农业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占统治地位,在这种农业观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内容和范围被逐渐缩小,被限制在种植业甚至粮食生产上。•2、中义的农业中义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生产部门。这种农业观为世界所公认,也为我国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接受,因为是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传统农业观。•3、广义的农业广义的农业是中义农业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即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动植物生产,而且还包括其产前、产后的相关工商业活动,主张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发展。这种农业管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广义的农业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表述方式:•(1)“十字形”农业:1982年由于光远同志提出。认为农、林、牧、渔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横向联系,即“一字形”农业,在“一字形”农业之上还应该加上“农业服务业”,在“一字形”农业之下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十字形”,才能称之为完整的农业(图1-1)。•(2)飞鸟型农业:1983年由李昌同志提出。认为种植业为鸟身,林、牧、副、渔业为鸟的一翼,农、工、商、种、养、加、销一条龙为鸟的另一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鸟头,水利、能源、交通,城镇建设为鸟窝•(3)三维立体农业:1984年由夏振坤、何信生同志提出。认为农业可描绘为一种三维立体结构,其中一维具有“生物生产功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另一维具有“资源开发功能”,包括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工具、肥料、饲料、农药、管理技术等经济资源要素;第三维具有“经济增殖功能”,包括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以及农产品的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转和增殖要素(图1-3)。•(4)三领域整体农业:1996年由张慎同志提出。认为农业是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生产领域,是农、工、商整体经营的实体体系。其中,“农”包括产中的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工”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制造和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商”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的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销售(含外贸),可以说,三领域整体农业实质上就是目前所提的农业产业化。•总的来说,狭义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基础,中义农业是我国农业的本体,广义农业是我国农业的未来。三者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分别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都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该把三者串联起来进行整体布局,统筹安排,立足于本体农业(中义农业),扎根于基础农业(狭义农业),放眼于未来农业(广义农业),实现农业多层次的全面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需求。•二、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者间在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各生产力要素配置方式等方面有着质的不同,其区别如表1-1所示。•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一)、“基础论”•1。提出和形成:吸取前苏联重工轻农的教训,1962年中共第八届十一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理论工作者把党的方针政策上升为经济规律•2。“基础论”的理论论证•(1)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农业所生产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的,即农产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分工(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上述两点)不以国家和地区为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作用可能会有相应下降,但其生态作用和社会文化作用却在不断提高。•(二)、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1。发展经济学的“四大贡献”•(1).产品贡献指农业生产所提供的食物和工业原料。•(2).市场贡献指农业生产对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3).要素贡献指农业生产要素(资金、劳动力、土地)等向其他部门的转移。•(4).外汇贡献指农业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进步:一个更为规范的表述•2。农业的“新”贡献•生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是人类最大、最经济的生态产品生产部门•安全贡献:粮食安全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武器•政治贡献:农民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文化贡献:与农业相伴的农耕文化、田园风光•4。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1)农业份额下降的原因: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和需求弹性低;工业生产原料对农产品原料的替代•(2)份额下降了的农业依然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数量更大、质量更优农产品的需求,说明“小”的农业承载“大”的国民经济,农业的地位不是变小,而是更重要了•(3)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不能用份额来衡量,例如农业生态贡献的份额无法计算•1.农业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参考答案:农业是指人们利用自然力(光、热、水、土、气等)和生物的生命机能(繁殖、生长、发育、成熟等)生产有机质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生产过程。•2.现代社会中农业有哪些重要作用?•参考答案:(一)农业的经济作用1.产品贡献2.市场贡献3.要素贡献4.外汇贡献•(二)农业的生态作用•在科学的生产与管理的前提下,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话,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三)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农业和农村社会收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改造而获得新生,其社会文化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特点与概况•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与特点•(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生产过程。•1、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2、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或动植物所处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亦是农产品的形成、流通、价格转换与增殖过程。•(二)、农业特点及相应的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交织。•(二)•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自然界中的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正因为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重要性,因此,保护耕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在经济建设中要切实保证不减少基本农田,同时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率。•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与工业生产部同,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经行,加之农业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的分工,更表现在生产地域的分工,即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区域化趋势。•3前列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农业生产周期取决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人类劳动时间仅仅占动植物生长周期的一小部分,通常集中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或某些日期,这就导致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周期越长意味着经营风险越大,因此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减少经营风险的各种制度和措施。•(一)中国农业区域的划分•农业区域的划分简称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科学分类方法。•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1年编写的《中国农业区划》,把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区。•图1-4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分区示意图•(二)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中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约为960万km2,南北跨越49°15′,拥有从寒温带到南热带(赤道热带)9个热量带,热量条件地带性差异明显,四季分明。中国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十分复杂。在全部国土中,山地占46.5%,丘陵占19.9%,而平地只占33.6%。•1.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光、热、水和空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成为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季节间分布不平衡。•◆热量、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繁。•◆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的地区差异显著,地区间匹配不均衡。•2.土地资源2006年10月31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利用卫星图片计算出来的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22亿hm2,已逼近1.2亿hm2的底线;人均耕地面积约0.09hm2,仅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3。•“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一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我国耕地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现有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3.水资源水资源是由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我国水资源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点:•◆总量多,人均单位耕地面积水量较少。•◆地区分布不均匀,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地区间的不均衡,家具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因而限制了许多地区光、热和土地资源效力的发挥•◆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的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4.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的各种动植物与微生物。它包括人工培育的和野生的,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畜禽、鱼类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1)种植业资源: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2)林业资源: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是世界上营造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还有“竹子王国”志成,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裁量约占世界1/3.(3)牧业资源:我国草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近1/4,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4)渔业资源:我国浅海渔场有150万公顷,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1/4,海洋水产丰富,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是中国海洋四大经济鱼类,从1990年开始,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占世界水产总量的1/6左右•三、世界农业概况•(一)世界农业区域的划分•根据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类型学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将全世界划分为十大农区类型。它们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北非西亚农业区、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拉丁美洲农业区、西欧北欧南欧农业区、北美农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东欧与西伯利亚农业区、中亚农业区、东亚农业区。•(二)世界农业资源及其特点•农业资源中,按国土资源分类,通常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图1-5世界土地利用现状•1.陆地资源: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按其利用形式分为:耕地、牧场草地和林地。世界土地利用情况是:耕地占1/10、牧场草地2/10、森林和林地3/10,其他占4/10•2.海洋资源;地球上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71%,约18万种,海洋植物2万种,海洋是
本文标题: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一章:农业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6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