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简答题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绿贝尔等人。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2)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两者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首先,个人本位论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主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个性化,但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人对社会的需要。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其次,社会本位论强调人的发展和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强调社会价值和次序的稳定性,强调教育影响个人、认同社会、服务社会,主张教育应该促进人的社会化,但是它一味强调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则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总之,二者的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题,又是社会的生成物,既受社会的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培养目标。所谓通才就是指那些知识面宽、职业适应面广的人才。通才教育是指既以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以探索高深纯理论知识为目的,完全摆脱功利和使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而专才就是指那些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人才。专才教育一般来说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2)并存与互补。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科技分支细微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使得人们过分的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3、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1)现代大学仍应该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追求高深学问”是大学的一个与生俱来的古老理念,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体现其存在价值的本质属性之一。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高等院校的作为与社会的期望符合程度,其核心是现代大学的发展如何用户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特别是其对社会的批判和预警,并以此来体现“社会的良心”。4)现代大学即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4、学术职业的诱惑及偏差:1)学术失范。A)学术目标的庸俗化倾向B)学术行为失范C)学术贿赂D)学术腐败2)学术漂移。A)学术漂移的首要表现是重科研轻教学B)学术漂移的第二大表现是重行政权利、轻学术权力3)低效教学。A)低效教学的首要表现是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B)低效教学的表现之二是不能维持课堂纪律C)表现三是没有掌握所交的学科知识D)不能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E)不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F)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职业倦怠5)价值失衡5、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模式:按照“是否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为标准,将教学发展模式粗略的划分为两类:教师群体自主互动性教学发展模式、专家介入型教学发展模式。1)教师群体自主互动型教学发展模式。教师群体本身就是一个行会组织,群体内部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之间除了在学术研究上保持着竞争合作关系之外,在教学促进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保持合作和共进的关系。借助学科、专业范围内的行业自律、同行交流,教师群体内部的教学发展已成为大多数高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增长的常用途径。2)专家介入型教学发展模式。教学发展同样是一种专业性事物,需要有专业人士的介入和指导。6、高校课程的类型: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课程。普通课程包括政治、外语、体育、军训等。这类课程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专业特点的课程,主要是某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带有明显职业倾向的课程。跨学科的课程则以促进学生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不至于学习专业课程之后株守一隅,而能横跨几科,融会贯通。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7、高校课程变革:一、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二、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三、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四、注重人文,实施“全人教育”;五、面向未来,课程设置国际化与信息化。8、教学设计的模式:1、确立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9、高校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系统的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优点: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的传授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讲授法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几乎每一门学科专业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组织教学,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会运用讲授法,但它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难以做到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选择和运用教授法对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科学的组织讲授内容;3、教学语言应清晰、精炼、生动;4、寓意启发于讲授之中。10、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师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通过分析和依据各种约束条件与因素的理性探索过程,一般来说,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以下几条: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师生的条件和特点;4、根据教学方法的功能和类型;5、根据教学时间与条件。11、危机管理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体系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就高校而言,危机主要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事件。他可能严重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或师生的生命安全。危机管理就是通过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回应与危机恢复,使破坏和损坏减小到最小程度,以保障学校安全。危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危机造成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甚至给学生的家长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应对校园危机,应遵循以下原则:1、树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2、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3、建立危机应对训练机制;4、加强学生危机心理的缓解和引导;5、在及时有效沟通中恢复秩序。12、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首先是经费问题,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是教育经费紧张;其次是结构调整,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当务之急是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三,质量问题;第四,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扩张之时,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13、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1、管理体制改革;2、经费筹措体制改革;3、高效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4、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确立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主要职责;2、正确认识市场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教育学概念题1)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有洪堡、纽曼、怀特海等。2)实用主义是由美国三个哲学家皮尔斯、詹姆士、杜威开创的一个哲学传统。3)高校教师发展在实践层面是指旨在促进教师在专业生活中作为学者、学生指导者、学术研究领导人、学校决策咨询或参与者等各种角色时,改善其态度、提升其技能、完善其行为、提高其工作绩效的一切努力。在目标定位方面,核心在于使高校教学更成功、更令人满意。对于教师而言,高校教师发展,不是单纯强调教学技能,不是为了把高校教师变成高水平的教书匠,不是单纯强调教师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而是关注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关注教师的职业稳定、安全、发展与成功。4)高校教师发展内容: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师德的提升。5)高校教师发展涉及五大维度: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职业发展。6)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简称教学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内涵。7)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8)“班级教学制”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班级教学制。1632年,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正式提出和论证了“班级教学制”。9)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科学设计教学系统的策略和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10)1965年,法国成人教学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所做的《论终身教育》的报告书。1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发展的原则和指导性观念,肯定了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12)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再次提出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13)学习能力评价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14)学生评价的分类:1、定位性评价,它主要是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判定学生的前期准备;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为师生提供有关教学情况的连续性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3、诊断性评价;4、总结性评价,在一段时间的教学结束后,用于确定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评定学生的发展水平。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7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