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
第十讲助人和侵犯行为第一节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一、助人行为的概念(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助人行为(helping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二)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三)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两大对立观点本能论习得论为群体而牺牲个体是社会性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先天的,由遗传决定的内部机制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其发展受到父母、同伴和教师以及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第二节责任分散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一)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房间充烟遭难女士罪行作证癫痫发作结论:1.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2.其他人在场有抑制作用;3.决定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责任感图示(癫痫发作)•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2030405060708090旁观者数目旁观者助人比率8562311255293166406080100120140160180旁观者数目消耗时间125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助人的决策过程决策步骤:(一)帮助需求觉察: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对方的困境。(二)助人意图的确定:1、紧急情况: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2、非紧急情况:助人责任意识、个人得失起作用(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图示是的不不不不是的是的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他不需要帮助我没有责任我的行动值得吗?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是的,给予帮助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受助者特点1、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Dabbs,1975;Piliavin&Unger,1985)。2、相似性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3.外部特征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实验证据:莎莉求助p310)4、人格特征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5、受助者的感觉(二)助人者特征1.年龄与性别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2.认知特点(1)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2)人际责任归因风格(3)自我的认知实验证据:1.韦纳关于醉汉和病汉的研究2.韦纳关于借笔记的研究3.个性特点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移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自愿帮助的被试(%)回避组难回避组低移情高移情实验证据:Baston的代人受过实验4.心境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做了有负罪感的事情,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5.道德推理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也就是说,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2)社会环境文化、家庭、学校、社区634510010203040506070时间紧急时间正好时间充足2.匆忙与助人代价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达利(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时间充足时间正好时间紧急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①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道歉);②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③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①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②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③同情: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那个人很快离开了;④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实验结果: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是一个愉快的事情。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二、示范作用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现场的示范作用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视频:文明是一种力量•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一)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二)动机提升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四、助人技能的学习心理学家斯陶布(Staub,1978)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1)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地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2)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因此,通过训练个体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个体的助人行为。•五、价值取向的教育就助人行为的产生来说,其最直接的根源还是助人者的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因素。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或接近显著的关系(董婉月,1989;刘磊,1990);当多种因素一起影响亲社会行为时,价值取向(利他取向)主观效应尤为显著(张志学,1991)。第五节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一)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行为(aggressivebehavior)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社会评价、伤害意图(二)侵犯行为的分类1.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或敌意性侵犯)(retaliatoryaggression)和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aggression)。3.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overtaggression)和关系侵犯(relationalaggression)。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本能理论•生物学理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一)侵犯的本能理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侵犯本能侵犯行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保持的本能行为的基本动力侵犯本能是其一部分后期观点(1920年在《快乐原则之外》一书中提出):生的本能(性本能)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能量不能消失,但可以用竞技的方式释放出来。自我防御功能早期观点: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1.侵犯是一种本能。•2.侵犯是一种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3.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侵犯源于个体内部海马:影响情绪;杏仁核:受到电击时变暴躁;被抑制时变温和;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脑机制血液、激素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三)挫折—侵犯理论•早期理论:挫折能够引发侵犯行为。挫折侵犯动机侵犯行为挫折的含义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景。由于目的行为受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实验证据:1、勒温的玩具破坏实验2、马利克的搭积木实验3、哈里斯的插队实验理论观点1.侵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同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3.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此外,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时,会产生替代性侵犯(displacedaggression)。理论的修正和发展•挫折只会产生一种侵犯的准备状态,当环境中存在侵犯线索的时候,侵犯才会发生。•武器作为一种有效的侵犯线索,能诱发侵犯行为。(武器效应)挫折替代侵犯直接侵犯内向侵犯外向侵犯其它反应侵犯的激发(四)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1.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为(直接强化)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娃娃实验)(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模仿和替代强化)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看到他人的侵犯行为获得奖励会增加侵犯行为。第二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社会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二)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你在图书馆前漫步,一个冒失的家伙撞倒了你情境不明确信息不清晰敌意归因偏差: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报复性侵犯行为(三)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ettencourt&Miller,1996;Knight,Fables&Higgins,1996)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Bjokqvistetal..1992)。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一)高温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vs暴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戴厄舍和德勒维(Anderson,Deuser&DeNeve,1995)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大约72。F)或是非常高的温度(94。F)。结果发现,温
本文标题: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6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