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案例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学习目标【P148】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目的与构成(一)概念1.对外贸易政策: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2.国际贸易政策: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对外贸易中所制定和实施的各项管理措施的总称,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综合反映。对外贸易政策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对象)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手段(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1.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实现经济增长(3)达到外部均衡(4)稳定经济2.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3.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1.总贸易政策特点:宏观性、长效性、基础性2.进出口商品政策特点:具体性、灵活性、差别性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特点:具体性、互利性、差别性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一)自由贸易政策1.含义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各种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商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进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2.演变(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上给予补贴和优待,以鼓励出口(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重商主义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四)贸易政策转换的原因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一)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三)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1.对外贸易法规2.主管贸易事务的行政部门第二节重商主义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原始积累时期),是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的早期阶段。一、重商主义的含义早期的重商主义被成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的外流。早起重商主义追求与每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主要追求总的贸易差额。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1.主要观点(1)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2)主张国家采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货币出口(3)在对外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又称为: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2.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严禁货币(金银)出口或外流,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贸易(2)积极吸收金银,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二、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与措施主要观点(1)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2)增加财富的手段—发展对外贸易(3)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口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使更多的货币流入,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又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执行的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与措施,主要内容有:(一)限制进口的政策1.限制非生产性产品进口2.实行差别式的保护关税(二)促进出口的措施1.减免关税2.出口退税(三)管制短缺物质出口(四)独占殖民地贸易与航运(五)其他措施1.保护农业2.政府通过职工法,鼓励外国技工的移入。3.以行会法规鼓励国内工厂手工业的发展。4.由本国船只运输货物。鼓励人口繁殖,以扩大劳工来源。三、重商主义代表人物(一)早期重商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早期的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海尔斯和斯塔福德,主张是强调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惟一表现形式是贵金属,人们在商品的交易中可以通过贱买贵卖来获得这种货币财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晚期重商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其鲜明的特征是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以便从国外获取大量货币,但仍然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只要该国能够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一国的货币财富就会增加。又被人们称为贸易差额论。四、对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的评价贡献:1.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2.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促进了英国等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不足:1、对财富和金钱的错误理解导致其对国际贸易的理解错误。2、只考虑流通领域,而忽视了生产领域,还不是正真的经济科学。第三节自由贸易政策与理论一、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产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典型代表:英国二、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胜利具体表现:(1)废除谷物法。(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不断减少。(3)废除航海法。(4)取消特权公司。(5)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6)与外国签定带有自由贸易色彩的条约(yu法国签订英法条约,即《科伯登》条约)。三、自由贸易政策理论(一)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法国的重农主义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要素禀赋说(二)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的观点自由贸易理论主要观点:(1)自由贸易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2)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3)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4)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三)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的作用1.促使英国成为经贸强国2.推动社会的发展第四节保护贸易政策与理论一、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的提出美国、德国经济刚起步,开始工业化进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二、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FriedrichList,(1789-1846),出生于德国一个皮革匠家庭。1806年开始在符腾保王国政府中任职,后来又担任过国会议员和经济学教授,曾因反封建活动和对当局的批评被判处10个月监禁。1825年流亡美国后,受到Hamilton的影响,并且亲眼见到美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成效,开始主张贸易保护。1832年以美国大使的身份回到德国,宣扬贸易保护和德国统一,最终因迫害、挫折和健康状况恶化,雪夜开枪自杀。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其代表作。2020/1/2423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的理论主要观点:(一)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1.“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认为自由贸易理论只符合英国的利益发现了“李嘉图”陷阱认为财富固然重要,但发展生产力更为重要所谓“李嘉图陷阱”,也有人称为“比较利益陷阱”。从广义上说,“比较利益陷阱”,是指一国根据比较成本进行资本配置时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缺陷。比如,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导致资源从工业等经济部门过量地流出,以致会损害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就国际分工方面而言,“比较利益陷阱”则主要是指后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滞后。在这里,“陷阱”一词的确是相当形象的比喻,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利益陷阱”并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而是一种相当现实的风险。2.忽视了各国经济和历史发展的特点3.实施自由贸易是有条件的(二)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确立1.经济发展阶段决定贸易政策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实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时期——对工业制成品实施保护关税制度农工商时期——实行工业制成品的自由贸易政策2.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幼稚工业3.保护贸易对象与保护时间条件(1)保护的目的通过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2)保护对象的条件农业不需要保护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也不需要保护只有刚刚起步且遭遇到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才需要保护(3)保护的时间30年为最高限期4.保护的手段以高关税和禁止进口限制国内幼稚产业部门的产品的进口以低关税或免税鼓励复杂机器设备、原料等国内无法生产但急需的商品进口5.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三、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1.以高关税和禁止进口限制国内幼稚产业部门的产品的进口2.以低关税或免税鼓励复杂机器设备、原料等国内无法生产但急需的商品进口3.通过高关税和禁止出口的办法限制重要生产物资出口4.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津贴、奖金等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四、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评价1.积极意义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认识到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保护并不是目的。对美国、德国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2.缺陷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模糊。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第五节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一、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含义与产生背景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是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垄断产生出现经济危机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一)保护对象从幼稚工业扩大到成熟产业(二)保护范围从国内转向国外市场(三)保护目的从防御转为进攻(四)保护的企业从一般企业转向大企业(五)保护措施从关税延伸到非关税三、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一)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的代表人物曾任过英国财政大臣顾问,英格兰银行董事和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先是自由贸易主义的拥护者,经济大危机后成为超保护贸易论的代表人物。1936年发表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论》,书中的观点为西方各国制定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二)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1.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在批判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灵活偏好三个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为政策基点,把对外贸易与国内就业结合起来,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奖出限入的政策。有效需求:在有支付能力的条件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灵活偏好: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偏好持有流动性、变现性较强的货币2.对外贸易投资乘数原理一国投资量的变动(增加或减少)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客观存在一种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投资乘数或倍数。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消费倾向K=1/(1-边际消费倾向)△Y=△I×K一国的出口和进口的波动会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倍数影响。K=1/(1-边际消费倾向)△Y=[△I+(△X-△M)]×K(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作用四、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1、财政政策方面增加政府投资、减税2、金融政策方面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3、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奖出限入五、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评价积极方面:用以说明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来实现国内充分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揭示了贸易量与一国宏观经济以及各主要变量的相互依存关系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到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对外贸易差额对一国经济发展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才能成行。第六节当代国际贸易政策与理论产生背景世界政治经济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美国的实力空前提高,象日本和西欧等国家为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一、贸易自由化(一)贸易自由化含义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多边或双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削减关税,抑制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促进世界货物与服务的交换与生产。(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基础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2.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4.国际分工向广化与深化的发展;5.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加强。(三)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1.大幅度削减关税。2.贸易集团内部逐步取消贸易壁垒,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3.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4.普惠制的实施。5.发达国家主动放宽进口数量限制,放松或取消外汇管制。(四)贸易自由化的特点1.美国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2.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3.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具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4.各种国际组织起了重要作用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6.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理论(一)产生背景70年代中期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低速增
本文标题: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9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