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代都城建筑更多详情了解关注铁血大明网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地理位置:•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倚长江,水源充沛,运输便利,南有秦淮河绕城而过,是水运集散地。这里自古就有“龙蟠虎踞”的美誉,钟山龙蟠于东,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定都南京:•公元1366年朱元璋开始扩建旧城,并大势建造宫殿,于1368年定都南京。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终于完成了南京作为明帝国首都的格局,全城人口达到百万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城市建设及划分:•南京是在元代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旧城区、皇宫区、驻军区。后两者是明初的扩展。环绕这三区修筑了长达33.68公里的砖石城墙。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城市建设及划分•旧城区:•旧城区位于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要冲地带,居民密集,商业繁荣,为朝廷服务的大批手工业作坊也设置在这里。由于地近皇城,大臣们的第宅也都集中在此区,皇帝命令建造的十六处大酒楼则分布在商市汇集的旧城西南一带。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城市建设及划分•皇城区:•皇城区设在旧城东侧,北枕钟山支脉富贵山,南临秦淮河。既有水运方便,又和旧城紧密相联,各方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风水术所追求的阳宅“背山、面水、向阳”的模式,唯一的缺点是地势低洼。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城市建设及划分•驻军区:•明初,南京城内外驻军约二十万人,除一部分驻守皇宫和沿江外,大部分军队都驻扎在城内西北地区。这里有大片营房、粮仓、库房和各种军匠工场,形成一个独特的军事区。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城市建设及划分•道路:•南京的道路系统呈不规则布置,城墙的走向也沿旧城轮廓和山水地形屈曲缭绕,皇宫偏于一边,使全城无明显中轴线,与唐、宋、元以来都城格局追求方整、对称、规则的传统大不相同,创造出山、水、城相融合的美丽城市景观。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城市建设及划分•城墙:•南京的城墙墙,基用条石铺砌,墙身用0.008立方米左右的大型城砖垒砌两侧外壁,内部杂土,唯有皇宫区东、北两侧的城墙全部用砖实砌。南京城33.68公里长的城墙,城墙沿线共辟十三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重要的城门设有瓮城,其中聚宝门、通济门、三山门是水陆交通要道,每门都设有三道瓮城以加强防卫。当初城墙上建有军士宿卫用的窝铺房二百座,雉堞一万三千余个。现城墙尚存21.35公里,窝铺无存,雉堞有少数残留。明代都城建筑(一)明南京城•城市建设及划分•外郭城:•外郭城长达50余公里,把钟山、玄武湖、幕府山等大片郊区都围入郭内,并辟有外郭门十六座,从而形成保卫明皇宫的四道防御线,即:外郭、都城、皇城、宫城。明代都城建筑(二)明北京城•草创之初:•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后,为了便于防守,将城北纵深约2.8公里较冷僻的城区舍弃于城外,另筑了一道北城墙,使城市面积缩小近一半。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这里是一座地方性政治、军事中心城市——北平府。明代都城建筑(二)明北京城•建设北京城:•1416年,明成祖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为了仿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在宫前布置五部六府官衙,又将南城墙向南移了约0.8公里。到明代中叶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于北方蒙古部族的军事进犯威胁到北京城的安全,又仿照南京城的办法,在城外加筑一道外郭城以加强城防。但限于当时财力,这道外郭城墙只修筑了南面8公里就从东西两端折而向北和旧城城墙相接,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凸”字形轮廓。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明代都城建筑(二)明北京城•构造:•经过明初到明中叶的几次大规模修建,城墙城墙已全部用砖贴砌,一改元代土城墙受雨水冲刷后的破败景象;其次,城濠也用砖石砌了驳岸,城门外加筑了月城,旧城九座城门都建有城楼和箭楼,城门外有石桥横跨于城濠上(明初是木桥,1436~1445年全部改为石桥),桥前各有牌坊一座;再者,城的四隅都建了角楼,又把钟楼移到了全城的中轴线上,从永定门经正阳门、大明门、紫禁城、万岁山到鼓楼、钟楼这条轴线长达8公里,轴线上的层层门殿,轴线两侧左右对称布置的坛庙、官衙、城阙,使这条贯串全城的轴线显得格外强烈、突出。明代都城建筑(二)明北京城•问题:•在明代,从大明门到地安门长达3.5公里的南北轴线被皇城所占有,一般人是不准穿越的,因此造成了东城与西城之间交通的不便,在古代运输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问题尤为严重。明代都城建筑•总结:明代永乐十五年之前定都南京,之后迁都北京•明朝的两座都城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多了解明代建筑及其他关注铁血大明网•
本文标题:明代都城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0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