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和答题技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能力1、文言实词理解能力2、文言虚词理解能力3、文言句式理解能力4、文言文整体理解能力翻译的要求1、字字落实。不随意添加成分,不遗漏。2、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3、译出语气。译句的语气要与原文一致。4、合乎事理。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符合事理逻辑。•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语言习惯,无语病。•雅优美,生动形象,规范得体翻译的原则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一一对应,字字落实(除特殊句式)。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翻译方法①保留原词(留)总结一: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要保留。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都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文公无礼,并且依附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翻译: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翻译:褒禅山也叫做华山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游褒禅山记》翻译:沿着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走进去洞内很寒冷《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翻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删除原词(删)总结二:文言文句中用在句首的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词等。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胡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偏义复词: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如: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同义复用删其一,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删两句)主谓之间的“之”,句首的“夫”,句末的“也”判断句中的“者、也”,宾语前置的“之、是”等。唯才是举.何陋之有?③替换词语(换)总结三:有些词语已经发展,意义已经变化,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翻译时应该用今天的意义去替换。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翻译: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去。①活用词——活用义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翻译:以至于灭亡,从道理上本来应该这样②单音词换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如:齐人勿附于秦(依附)鼠(老鼠)度其无他技翻译:老鼠估计猫没有其他的本领③通假字——本字师者,传道理受业解惑也。④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⑤同形异义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与之相应的词语。如:“祖父”“妻子”在郡多有出息。(产业有收益)⑥固定句式——固定义“不亦——乎”——不是吗以此为政,不亦惑乎④调整词序(调)总结四:由于古今语法的变化,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比如各种倒装句。翻译时就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就像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信陵君窃符救赵》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六国论》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古代的人不欺骗我呀。《石钟山记》响亮地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石钟山记》总结五:文言文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古文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如:⑤增补词语(补)•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二章》翻译: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孔子让子路返回去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翻译:等到左公被送到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口。•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翻译:现在将钟磬放置在水中•总结六: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借代、互文、婉曲等修辞手法,为了保证句子流畅准确,要使用意译(贯)字字落实词词到位•1按词划分定目标•2留换删补明方法•3活用句式调语序•4结合语境再检查•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翻译:等到(李将军)死的那天,全国了解他与不了解他的人,都替他竭尽哀悼之情。•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翻译: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句子------建筑•实词------红砖•虚词------沙浆(粘合剂)•句式-------整体框架•语气-------风格(气质)译准实词•一·一词多意,多义词,特殊含义•二·词类活用•三·通假字•四·古今异义•五·偏义复词•六·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的几种失误形式•1.以今义当古义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好女。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应为:这个女子不漂亮,应该为他找一个更漂亮的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应为: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C.先帝不以臣卑鄙。2.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应为:孙权将这封信展示给群臣下属,没有一个不大惊失色的3.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4·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5.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6.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古文翻译技巧•★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根据上下文看是否能找到答案。(1)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得分点“而”“辞”判断句)(1)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顾)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得分点判断句“恃”“所推可”)(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4)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4)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将会被楚国抓住。•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得分点“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这样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书和画),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当初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有拥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书和画),只担心他们不给我。翻译中常见的错误1.不明古义。古义不明,容易犯以今释古的错误。例如:[原文]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错译]追赶张仪来不及了。[分析]“及”,古义是“赶上”、“追上”。“不及”,不是“来不及”,而是赶不上的意思。正解:追赶张仪,没有追赶上。2.囿于常义。文言词常常是多义的。有些义项,在古代是通常义,而现在则为冷僻义。翻译时,不可局限其常义。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例如:[原文]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错译]把过去提出的许多抗金的谋略全都丢开,去向邻家换来栽花种树的书[分析]“树”的本义是“种植”,“树木”是后起义。此处“种树”是同义复词。“种树书”,不是“栽花种树的书”,而是指有关种植粮食、桑麻一类的古代农书。正解: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3.不合事理。有些译文,违反常理,令人啼笑皆非,此乃阅读粗心所致。例如:[原文]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错译]故意在集市上让魏公子长久地站在车马上。[分析]堂堂一位魏公子“长久地站在车马上”做什么,这岂合情理?文中“立”是使动用法。“立公子车骑市中”,意思是让公子车骑长久地停在集市中,而不是“让魏公子长久地站在车马上”。4.不通语法。古汉语中时常有词类活用现象,如若不慎加审视,就会有误译的可能。例如:[原文][原文]刘备、周瑜水陆并进……[错译]刘备、周瑜水军、陆军一齐前进……[分析]古代只有左、中、右三军或步、车骑三种兵种,而没有现在的“水军、陆军”等说法。其实,文中“水陆”是名词活用做状语,表示地点。“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中陆地上两头一齐进军。。练习(一)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答案:1.不凭借国家的疆界来限制百姓。2.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他。3.拿全天下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和答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0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