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建瓯市[1]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北纬26°38′-27°21′,东经117°58′-118°57′。总面积4214平方千米,人口53.8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15万,流动人口5万)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省辖县级市。通行闽北语(建瓯话)。•建瓯历史悠久,八闽首府,闽国古都建瓯城全景,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建州,五代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瓯)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中国历史上出千名进士的十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五凤楼•今称鼓楼,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位于建瓯市区中心。前身是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子城”的南门,后晋天福八年(943),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时在其遗址上兴建“五凤楼”,借以显示其帝王气象。后屡毁屡修。至清乾隆十九年,重建并置大鼓于楼上,至民国六年再修,仍置鼓司更。新建的鼓楼,2005年初完成,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鼓楼已成为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景观。竹子之乡丰富的竹资源位于福建北部的建瓯市,森林覆盖率79.2%,495万亩林地中,毛竹面积近120万亩,居全国之冠。竹业总产值8.86亿元,建瓯市是全国毛竹基地县(市)之一,是全国竹林面积最大的中国竹子之乡。竹类资源有13属58种,立竹总量1.8亿株,年产竹材1500万根以上,鲜笋30万吨左右。竹业是建瓯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出口创汇重要产业。精美竹工艺品竹笋锥栗之乡建瓯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这是继建瓯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之后,又一项获国家级命名殊荣。建瓯是锥栗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栽培面积41万亩,占全省锥栗栽培面积80%以上。1999年投产面积20.26万亩盛产面积12.3万亩,产量5900吨,总产值达5000多万元,是建瓯农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根雕之都•中国根雕之都-—建瓯市,地处福建闽北,丘陵地带,森林资源丰富,受台湾茶道文化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规模化加工根雕茶桌工艺品,目前建瓯有根雕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近1.6万人,年产值达16.2亿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还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建瓯已成为全国性的根雕产供销基地。2009年1月,建瓯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被中国民协、福建省民协列为根雕创作基地。2011年12月8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专家考评组对建瓯市申报“中国根雕之都”进行了考评。考评组一致通过对建瓯“中国根雕之都”的评审。建瓯成为我国唯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万木林》绿色宝库•从建瓯市向西31公里处,有一片长绿阔叶林,她像一块翡翠嵌在闽北林区茫茫林海之中,她就是被中外专家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东南奇秀”、“绿色宝库”的神奇万木林。•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盛•万木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的封禁保护,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经调查统计,仅维管束植物就有161科581属1271种,高达94.2%,远望森林外貌,四秀雄浑常绿,苍郁秀翠。珍稀植物富集。•野生动物的乐园•茂盛的森林,丰富的植被,是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地与庇护所。区内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2种,福建省重点保护的11种,一般保护207种,已知区内有鸟类141种,其中不少鸟类以羽毛艳丽悦目、鸣声婉转动听为人们所欣赏。如有“林中仙子”美称的白鹂,成双结对的红嘴相思鸟、八哥、画鹛、长尾兰鹊等。已鉴定的昆虫有963种,仅蝶类就有百余种,其中有金赏凤蝶、多型凤蝶等珍贵种类。长臂金龟是大型甲虫,它在日本已定为国宝,在我国也很难采到,被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乌桕大蚕蛾,色彩斑斓,展翅宽达25厘米。此外兽类有32种,两栖爬行类15种归宗岩•归宗岩:位于建瓯城北十五公里宜均溪口,方圆四平方公里。峰峦叠嶂,山明水秀,古树参天,老藤盘错,岩洞峭奇,一壑万状,亭轩典雅,寺院别致。古人喻之宛若一盆“玉树琪花”,拱揖于碧水丹山之中。北宋诗人游酢称赞“奇冠南闽此最奇。”明代陈珪诗云:“归宗未遇朱夫子,廖落人间若不闻,假使当年聊一憩,风流何羡武夷君”。归宗岩是建瓯一大名胜,素有“小武夷”之称。关于归宗岩•“会仙桥”:架于两山相峡之间,泉流其下,潺潺有声,绿盖其上,满眼积翠。过会仙桥,进入深山老林,顿觉心底恬静,如同步趋仙境领略到归宗岩将是一个不凡之地。有诗赞曰:“谩言蓬莱远,犹见泛槎来,飞鹊山腰渡,长虹水面开。”•“石门”:是天然屏障,进山锁口,游者到此似觉路塞,走于近处,始知石屏开裂,如洞似穴。仅容一人通过。洞长约5米,高约2米,洞壁石刻“扃”,“仙灵窟宅”尺大楷书。过石门,拂来凉风习习,清爽宜人,眼前豁然开朗,另是一番景象:古木参天,老藤缠蔓、怪石岭峋、曲径通幽。诗曰:“石门信奇绝,幽阻然通,入地犹天色,搏人笑鬼工。”光孝寺•建瓯光孝寺----八闽著名佛寺之一,原名“南山光孝寺”,位于建瓯市城南约1公里处。铁狮山麓,建溪之滨,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名闻中外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是游览、谟拜圣地。•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架梁式屋架,天花板为明袱砌露明造、顶高15米,宽五间深六间,约1000平方米,内檐柱网布局,采用元式减柱造法,柱直径0.6米,柱础为清古镜式石奠。天王殿约500平方米,法坛约660平方米,门前石碑高丈余。殿宇楠木木质结构,佛像硕大高耸,在闽省丛林中,首屈一指,尤其似此规模宏观之楠木建造佛殿,不但福建罕见,就全国而言,亦属少数建瓯与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后跟父亲朱松迁居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据其父《韦斋集》卷首《韦斋公年谱》载:“时文公已八岁矣。”(朱熹的谥号为“文”)14岁时其父去世,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晚年居福建建阳。一生中近50年在崇安、建阳著述、讲学。南宋时建安县有个建安书院,位于城内的紫霞洲(在今建瓯市城区磨房前)。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曾在建安书院讲学。朱熹对建安情有独钟,自己晚年终老建阳,却叫其长房落籍建安。宋宝庆二年(1226年),朱熹第三子朱在辅佐其长兄朱塾之长子朱鉴迁来建瓯居住,在府城内中和坊紫霞洲建朱文公祠奉祀。故其长房、三房子孙在此繁衍,至今在建瓯仍有很多朱熹的后裔。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特旨征朱熹嫡长九世孙朱梃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祭文公。于是在今建瓯磨房前朱文公祠东侧建博士府,由嫡长后裔居住。在博士府对面有一口古井,这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在建安书院讲学时,见书院所在地紫霞洲风景秀丽而凿的,名为“艮泉”。取名“艮泉”,是因“艮”在八卦中位于东北,又象征山,而泉水则出自山岭。所谓“艮泉”,当是源自东北方向的山泉。相传井底有一块大石板刻的八卦,会托起失足落井者。老百姓就称之为“八卦井”、“朱子井”。井旁有大樟树遮阴,井水清澈甘甜,为周围百姓汲取饮用。朱熹曾作《艮泉铭》以咏之: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为建民之福。《铭》中“屼”,音悟,山秃的样子。“瀵”,音奋,是地底喷出的泉水。建民指建安的百姓。朱熹在《铭》中告诫人们要为官清廉,美化风俗,造福于民,成为百姓的福气。在六十四卦中,“艮”卦的意思是:做事适可而止,行其当行,止其当止;当止之时,止于至善,终能吉祥。这对我们当代人如何为人处世极有启迪,应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因此,对朱子的古井,我们不能只作为一件造物来看待,还要从道德情操上去领悟。现在,在艮泉井上面已盖了古香古色的保护亭,列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观光和追思先贤遗德。(饮食文化•光饼•芝城光饼大约流传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由浙率部入闽抗倭之时。芝城光饼独具特色。色美、味香、咸、脆嚼后又觉得有甜味。有的长期离乡的邑人,每次回乡探亲后,再外出总要携带些家乡的光饼以饱口福或分给外地的亲友共同品尝。•其做法是:先把面粉发酵,和好面(10斤面粉约加三斤水),每10斤面粉放盐三至四两、小苏打一两。然后做成直径约7.5公分,厚度约一公分的园形饼坯,在坯中间戳一个小洞,一般每个光饼戳一个洞,似瓜子模形。饼面加葱、肉的光饼每个戳两个洞,再把饼坯贴在火炉上壁四周,在炭火里放一些硫磺,这样烤出的光饼是白色微黄,饼面有光泽,表示金面、银边、瓜子咀。后衍生出肉饼、芝麻饼等。南雅镇房村光饼远近闻名并形成产业。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等领导都曾考察过房村光饼业。建瓯板鸭•建瓯板鸭•产于福建建瓯市,此鸭历史之悠久远超其他板鸭,有志载:后晋五代十国闽王延政称帝时即为贡品,宋孝宗赵昚时,建瓯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被封建王,领地就在建安(今建瓯),他对建瓯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至清朝建瓯板鸭更是早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为福建传统名优土特产品,素有“八闽佳肴”之美称。此菜在福建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白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建瓯板鸭被农业部官方认定为“中国四大板鸭”之一。中国食品总公司的《家禽与传统禽制品》一书中对此做出了明确记载。建瓯扁肉•扁肉(也称“扁食”)在北方称为“馄沌”,西南巴蜀一带称“抄手”,广州谓之“云吞”。皮薄馅大,味道鲜美,为各地群众所喜爱。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广泛流传,但制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带海鲜味,莆田、闽侯尚干等地以剁馅为主。至于名闻天下的“沙县扁肉”乃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根源亦出自建瓯,在制作方式与建瓯扁肉一致,由于选料没有达到精细的要求,所以今天我们在街面上吃的“沙县扁肉”少有正宗。在闽北的建阳市其扁肉以水吉最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从建瓯分离出去的,同样在靠近建瓯的政和其扁肉制作工艺亦与建瓯扁肉一致。在建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扁肉,在逢年过节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传统,从地理上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凡是在靠近建瓯周边的一些县市那里出来的人都会觉得本地的扁肉很好吃,从沙县、建阳、到政和、屏南、周宁,除了周宁不与建瓯直接接壤之外,其余全部都有交界,这些地方的制作手法惊人的一致!挑幡—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结束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魅力建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3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