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再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发展创新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其中,科技创新是先导,产业创新是标志,开放型经济是支撑,创新型人才是基础,创新型制度是前提。 所谓创新型经济,概括起来,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以创新型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第一是增长方式的转型,由主要靠物质(有形要素)投入推动增长转向创新要素驱动增长。第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是要求创新产业,还要求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是企业结构的转型,科技企业成为主体,要求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第四是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型,最早是加工代工型技术进步,后来是技术模仿型,现在就要转向自主创新型。显然,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1、新产业革命和产业创新 对国家和地区来说,竞争力是以产业作为度量单位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就看你有没有发展这个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有没有占主导产业地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所以我们说产业创新是创新型经济的标志。 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产业革命推动的。从经济周期分析,每一个增长周期的增长都有新兴产业支持。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具有长周期的特征。长周期是五十年左右一个周期,一般是以类似于产业革命的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增长效应所支持的时间来说明的。熊彼特依据长周期理论把百余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概括为3个长波,与50年一个周期相吻合。离我们最近的一个长波可以从1946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算起,这个长波的特征是产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特别是到上世纪末,产生了电子信息网络,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支持了50多年的经济增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意味着由电子信息网络所支持的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下降,危机以后,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即将产生。新产业革命是由人类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其目标是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开发绿色技术产业。进入21世纪后世界范围内已见端倪的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环保技术在开发和利用上的突破,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创新,支持下个增长周期。 产业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改变过去的跟随战略。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因此我们不可能与这些国家进入同一起跑线,只能是实施跟随战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新兴产业。现在情况不同了。第一,危机过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有世界经济大国的思维。虽然人均GDP还不高,整体实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但在发达地区,在领先发展的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可以和发达国家有同样的发展机会,进入同一个起跑线。第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会对各个国家都是均等的,不像过去,产业革命的机会只是给发达国家。现在大家机会均等,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是看谁先起跑,谁跑得快。过去由于发展水平等原因我国错过了产业革命的机会,这次新产业革命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 产业创新要求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产业地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现阶段上述新产业实际上在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但要成为主导产业还需要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是新产业的集群和规模问题。新兴产业目前是星星点点,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形成集群。为了使这些新兴产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一方面要求新产业形成集群,同类产业形成集群后,专业性强,相互之间有竞争,又有合作,卖者和买者集聚,信息较为充分。不仅便于扩大规模,也便于提挡升级。另一方面要求新产业从研发到制造到采用形成产业链,达到范围经济。因此,新产业集群和规模的发展在同一个区域内部可以通过政府的规划和调控来推进,但在地区之间还是要靠竞争,靠打破地方保护,只有竞争充分展开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处处布点都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现状,实现优势集中,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形成产业链。 第二是新产业的成本控制问题。虽然新产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在其产生初期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太高。这里面既有研发成本的补偿,也有生产所用的资源(材料)成本,特别是还有沉没成本。因此其价格大都处于高位。市场一时难以接受,由此直接影响新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首先还是需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发现降低成本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也需要政府介入。由于新产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本身就具有外溢性,全社会都能得到其收益,因此政府应该给新产业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补偿和投入,从而降低新产业对研发成本的补偿。同时为推广新产业产品,政府也可采取一些鼓励和补偿政策,来降低沉没成本。例如对一些原来使用石化能源的企业转向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装置设备的改造提供必要的补偿,同时对碳排放较大的企业收碳排放费。 第三,创新产业需要足够的空间。长三角地区经过工业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有的工业项目几乎已经布满,发展创新型经济项目就存在空间不足,土地资源和能源供给严重不足范围不经济问题。为此需要从范围经济的角度扩大创新产业的空间。其途径包括:一是淘汰和转移传统制造业,腾出空间来发展新产业。特别是在各个开发区,孵化出的产业和企业没有必要都留在开发区,到一定阶段就要“飞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开发区不断的创造新产业、新企业,保持创新活力。二是扩大创新型经济的势力范围,把品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留在本地,把一部分制造环节放到其他地方去,特别是把耗能大、用土地量大的环节放到工业不发达的地区,这样既可带动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又可大大扩大创新型经济的范围经济。 传统产业也要创新和升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相对的,每个时期都会存在传统产业,而且是面广量大的。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毁灭性创造。创新不仅是创造,还要毁灭过去的。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新企业淘汰旧企业,新产业淘汰旧产业。尽管产业创新不排斥传统产业,但要求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2、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过程。创新型经济的特征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包含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当年苏南发展乡镇企业时有星期六工程师一说。当时处工业化初期,发展乡镇企业主要是要解决工艺问题,因此请来上海、苏锡常的工程师。而现在的创新型经济中,推进产业创新,需要直接采用科技创新的成果,由此在苏南就有星期六科学家之说。 由于各种原因科教资源特别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高科技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衡的。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各个地区依据各自的禀赋资源在吸引科教资源方面创造了不同的模式。 在禀赋的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南京创造了就地利用科教资源进行自主创新的模式,建立高校的知识创新资源向企业顺畅流动和转移的机制。其主要形式是在研究型大学周边建立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 在缺乏禀赋科教资源的地区,吸引科教资源的方式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深圳,禀赋的政策资源丰富,因此深圳模式的特点是依靠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进行,把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形成“四个百分之90%”以上: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二是在苏南,地方政府作用强大,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吸引外地的科教资源。例如,苏州、无锡和常州市政府建设科教城或在原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吸引大学和科学院进入建立与当地合作的研究院。 产业创新需要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创新的路线涉及由大学的知识创新到孵化高新技术再到企业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过程。长期以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脱节的,科学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企业要采用现成的技术,中间阶段是梗塞的。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延伸到了孵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延伸到了孵化创新阶段。在孵化阶段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交汇,就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合作。这两者的互动解决了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使创新成果既有高的科技含量,又有好的市场前景。 创新型经济与投资推动型经济不是对立的,不能以为创新驱动就不要投资推动,关键是要求投资方向转向推动创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主体大都是创投公司,其主要机制是存在较为成熟的创业板市场之类的退出机制。而在我国创业板市场才刚刚起步,创业资本退出的机制不完善,因此专业的创投公司发展有限。因此,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不能完全指望创投公司,需要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除了积极引进国际创投公司,地方政府组建创投公司外,特别需要非创投公司性质的企业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其好处:第一,这类企业面广量大,只有当这些企业参与高科技的风险投资,创新型经济才能真正形成。第二,这类企业与创投公司的最大区别是具有长期投资行为。创投公司从进行风险投资开始起就想着退出,其投资行为往往是短期的,其投入的阶段也靠近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而企业则不同,他们投入面向新技术研发往往同企业的长期发展相关,因而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其进入的阶段固然会考虑新技术靠近进入市场的时间,但不乏有理性的企业家在新技术的种子阶段就进入。这样企业家真正成为风险投资家,真正实现与科学家的合作。当然,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是增强其风险投资能力的重要途径。 3、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地方政府推动 同过去的发展乡镇经济和开放型经济需要政府推动一样,转向创新型经济也需要政府推动。研究地方政府对某个地区发展的作用,需要明确地区竞争力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竞争力的标志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重要的是企业竞争力。因此当时的改革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政府作用的中心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甚至直接进入企业帮助其提高竞争力。而在进入发展创新型经济阶段,地区竞争力更多的反映在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与此相应,政府功能的着力点就是推动产业创新。 创新型经济依托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创新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外溢性,不只是创新者得到收益,全社会都受益。因此政府需要对知识和技术创新投入,需要支持创新。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创新的过程包括大学的知识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处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间的高新技术的孵化阶段。这个中间阶段存在脱节,大学无力进,企业不愿进,就需要政府引导。政府的作用就是在从大学到企业的创新过程进行集成和组织,政府通过建设各类科技园,提供孵化器,引导大学和企业在这里对接,孵化出具有商业价值的高新技术。 创新型经济的基础条件是获取创新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教资源和创新人才。就科教资源来说,优质科教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而且,长期以来拥有科教资源的大学与地方和企业的发展也是相脱节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出面整合科教资源,为吸引科教资源进入提供平台和鼓励政策,特别是需要政府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再就人才资源来说,创新型经济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是高新技术高端产业的领军人才。这些人才有许多需要从国外引进。这些人才进入的不少特殊的要求不可能从企业那里得到满足,更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而且引进这些人才就相当于风险投资。这种投资在不少企业那里是望而却步的,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企业引进这些人才给予支持。 发展创新型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创新型经济中不是一般的控制环境污染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并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按此要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方面是通过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采用绿色技术,也包括对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技术的强制淘汰和替代。所有这些靠市场调节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引导。政府要对创新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要给采用绿色技术而发生的沉没成本给予必要的补偿,同时也着力进行各种改善生态优化环境的建设。 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前提是制度创新。创新型经济涉及大学等知
本文标题:创新型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6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