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
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奈曼旗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广大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制定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二、实施原则1、全面发展的原则。2、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3、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4、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5、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三、组织领导与实施分工(一)组织领导组长:王守军组员:李智艳、包桂玲、包福、李树林、丁海园、周智广(二)实施分工校长室:对全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教导处:负责计划制定、场地安排、教师考核;体育组:负责器材安排和活动指导;班主任:组织本班实施和学生档案管理;其他教师:根据实施标准制定具体计划,认真实施与考核,并积累和保管学生相关材料。四、实施细则:1、在大课间活动中,做完广播体操后,安排10分钟左右的小型体育活动,并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开展集体活动。2、在下午第三节课结束后安排30分钟左右的课外活动,主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我校特色,我校一至五年级开设以下项目:一年级:健身操、接力运动、象棋、跳绳、书法二年级:健身操、接力运动、象棋、跳绳、书法;三年级:声乐、健身操、象棋、田径、跳绳;四年级:器乐、健身操、跳绳、象棋、田径;五年级:书法、健身操、田径、象棋、跳绳、球类;3、所有开设项目均要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五落实。4、各老师均要根据所开设项目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对照标准认真教学和组织考核。5、班主任和全体教师是文体活动组织实施者,要将2+1项目作为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学生档案资料的管理,为评价学生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6、体育、艺术教师是2+1项目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正确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器材,协助班主任搞好2+1项目的管理工作。后附:具体活动安排表八仙筒镇中心小学教导处2008年3月2日时间与活动设置:星期作息时间活动形式活动要求备注一3:40-4:20体育活动适宜室外活动时间以跳绳为主形式。不宜室外活动时(如雨天\酷暑)则以棋类为主形式。大力提倡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学校为统筹兼顾,所以规定了活动的主形式。但我们希望老师们能结合实际,发挥教师智慧,大胆创新,开发并开展有特色的活动项目。二3:40-4:20读书活动全校以自主阅览为主形式。结合开展相应读书活动:诗歌朗颂、故事会、童话剧、课本剧……三3:40-4:20体育活动四3:40-4:20艺术活动单周为合唱活动。各班建立合唱队,并组建校鼓号队;校表演队。双周为书法活动——本学期主题“规范写字”,五3:40-4:20社团活动打破自然教学班的校级和年级社团活动。教师安排:1.11.21.32.12.22.33.13.2李彩凤周智广李玉红王丽艳王学丽崔雅珍刘占芬姜丽媛杨桂珍胡海玲杨艳华谭昌英薛桂杰王艳梅斯琴高娃王凤霞4.14.25.15.25.35.4白图雅李绍娟王齐杨秀云李燕枝杨洪霞李智艳陈悦新张志华刘凤琴朱艳包桂枝注:原则上由班主任与另一任课老师合作实施教学、活动和管理,以确保活动保质安全开展。如有需要,允许各班协商调节——安全、有序、保质的前提下。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面临怎样的抉择?本文针对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一、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课程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二是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综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综合理科教师来说,原来分散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科教师身上的技能,他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整起来的能力。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安排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借鉴。这就要求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目前我国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的动态结构不良,知识结构体系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不强,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差。二是教学技能,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的技能较差。三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严重滞后。四是教育教学中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导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课程设计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中缺乏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课程体系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制约,课程目标、教育目的中有所规定,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就会有所体现。现行的课程目标忽略了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缺失。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就课程结构而言,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原国家教委规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理论课程应占总课时15%的标准,但实际操作中与这一标准相差甚远。三是课程内容脱离基础教育,学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1]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社会的实践基础,离不开到中小学去进行职业磨练。综上所述,导致教师基本素质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系统的功能依存于系统的结构,由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存在弊端,课程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入手。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优化课程结构对于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促进教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影响深远。(一)课程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结构是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结构主义者一般都把结构看做“现象中各个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组合,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的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2]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指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大小,也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课程的功能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因此,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具体说,课程结构的优化基本要求是: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其次,符合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序列,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安排课程先后,注重课程的联系与协调,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再次,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内在规律,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中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优化的课程结构既适应现时社会的需要,又能反映社会需要的变化,具有适当的超前意识。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在课程结构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应重视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防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在课程结构优化中,要注意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以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课程结构优化过程,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反馈与调节统一。在课程结构优化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现有效控制。●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在课程结构优化中,课程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既应适当加大活动课程的比例,也应注意通过各种创新能力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潜在课程,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二)建构优化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2]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点,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程的建设,加强基础核心学科课程,设置多类型的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活动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1.显性课程的优化所谓“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训练与实践活动。[3]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中的显性课程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教师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忽视技能训练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在教师基本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显性课程应依据新课程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进行优化组合与设计。第一层次──基础性课程。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文、理、工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层次──技能性课程。教师教育必须狠抓教师技能训练,以适应未来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从一年级起,把教育学科当作必修课程开设3~4年,贯穿高等师范教育的始终。其中包括教育史、教育思想史、教育哲学、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学校管理学、普通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美育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期间,就对未来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教育知识有所了解,然后才有可能应用它们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其次,增设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内容可因年级而异。如:一年级开设演讲课。演讲内容要有教师工作的特色。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班会、时事讲话、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各种课型的导入词等内容进行训练;可以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劝解学生之间的纠纷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教
本文标题:八仙筒镇中心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0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