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若干思考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右患乙换徘傲鞴沟么迕瘛颁郊澄捶料吩叮壹颐畔镉星迩薄!芭3Α痹诹魅氪逯斜怀莆芭N浮钡脑绿梁螅耍从秩莆荽┗飨虼逋獗怀谱魇恰芭6恰钡哪虾T俅喂肆魅牒哟玻绱怂担俺浦泄糯迓浣ㄖ帐踔痪巳毡尽⒚拦⑽鞯碌裙谕庾医吁喽淳难芯俊?西递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北方女孩2007-09-2807:18皖南古村落今昔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但文化历史,却悠长细致,小如一条村落,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精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皖南古村落,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主要由安徽省黟县及歙县组成的皖南古村落,曾是明清时期辉煌的商乡,其独特的村落民居建筑更寄寓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形态及文化意识,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当日的商乡如今虽已风流云散,剩的民居也住进了粗朴的农民,而不再是富裕文雅的商官仕宦;但只要走进这大好山水下的古村落,便能感受她的风流余韵。北方女孩2007-09-2807:19[皖南古村落]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勃兴于南宋以后,繁荣于明清时期;这种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质。[url=javascript:;][/url]徽州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为大批的徽州商人,他们由于远游四方的经历,对各地的文化结晶相容并蓄,从而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徽州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徽菜,都成了徽州别树一帜的本土文化。这些都可以从皖南的徽商社会和人事生活中一一体现出来。[url=javascript:;][/url]北方女孩2007-09-2807:20[皖南古村落]建筑艺术皖南古村落,大多为宗族聚居之地,一个村一个姓,如西递胡氏、宏村汪氏。这些村落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强大影响力。皖南古村落的选址、营造,包括每一幢民居的形成过程,既融入了传统社会所推崇的儒学思想,又贯穿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风水观念。皖南古村落中的民居,集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为一体,形成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走入皖南古村落,仿佛漫步久远的中国历史文化长廊。北方女孩2007-09-2807:22[徽州文化]儒商文化{图片}徽州历史上非常重视教育,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徽人大多是因避乱而从中原地区迁居的士族,他们以耕种经商为业,却视读书作官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像明代歙商汪海要儿子学经,希望他像叔父一样入太学,为的是光宗耀祖。因为他们是先读书后经商,并把儒学倡导的行为规范作为经商理念,所以被称为儒商。由于对文化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结,使得他们在经商发财后,以强大的经济支援家乡的文化事业,由此培育了大批专家学者,进而形成独特色的徽州文化,后人也称之为儒商文化。北方女孩2007-09-2807:23[徽州文化]清廉文化{图片}1268年前后,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第30代孙陶庚四,举家由江西九江迁居黟县,据《陶氏宗谱》记载,陶氏后裔迁居黟县的动因是,「认定黟县是其先祖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理想境界」。陶氏后裔迁居黟县,在宗族祠堂里悬挂大幅楹联:「承先祖德以交付儿孙不必田园金玉;读圣贤书即担当宇宙何分韦布荐绅。」向后人昭示,要把先祖淡泊功名、关心民众疾苦的崇高品德代代相传。这种清廉文化的传播为古徽州培育了大批忠君爱民的廉廉吏,像明代歙人汪贵在浙江任知县期间,因替百姓伸张正义而惹怒权贵,结果被诬陷冤死,死后被发现其家庭生活非常清苦。北方女孩2007-09-2807:24[皖南古村落]经济意义中国古代历来重农抑商,商人向来被贱视,但明清时期徽州商帮的出现却突破了这框架,他们融会了儒家道统,以独特的经商理念,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并雄据中国经济数百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兴盛的典型例子。同时,徽商的异军突起,也标志着中国经济重心从北向南移的发展里程。中国历史上随着北方战乱,大批北人南迁;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和明代以南京作都城,更令整个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徽州地处江南,紧靠杭州、南京,正好承接了这一时代转移,创造了历史一页。北方女孩2007-09-2807:25[皖南古村落]地理成因{图片}徽州地区多山,环境偏僻,这种在闭锁环境下的大好山水,又成了乱世避难,治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吸引了大批中原士族聚居于此。但是,经过历史上三次大迁徙后,徽州人口陡增,碍于土地贫瘠,加上旱灾水涝,难以发展,村民被迫往外谋生,经商便成了徽人的「第一等生业」。于是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歌谚,刻画了古徽州商人自幼随父兄出外经商的情况。这些走遍天下的徽商,成了徽州的最大开拓者及创造者,因而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南屏屋群北方女孩2007-09-2807:26[皖南古村落]传统观念{图片}西递刺史牌坊的倒挂石狮[皖南古村落]传统观念徽州商人以义取利,鄙视见利忘义者。以诚、信、义作为行为规范,使徽商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同时,又由于他们崇文尚义的传统,令他们更重视荣誉名节,视之为身份的象征,这可以体现在遍及村中各处的具表扬意义的牌坊匾额。而徽商成功后,不少人都回到了家乡,一方面是因为宗法观念的影响和光宗耀祖神圣责任的驱使,另一方面是徽商长期离妻别子远走他乡,形成的思乡情结所致。长时间的孤身拼搏,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都市的灯红酒绿固然迷人,但家乡的天伦之乐和恬淡平静,却让人感到身心愉悦。面对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大多数徽商选择了后者,表现了他们对故乡及人类自然属性的追求。北方女孩2007-09-2807:27[皖南古村落]建筑文化{图片}[皖南古村落]建筑文化徽州建筑鼎盛于明清年间。这一时期发展的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体现了商人对高层次生活的追求——明万历以前,徽州人生活以节俭简朴著称,但随着徽商经营于都市,亲历繁华,激发了他们对高层次生活的追求,致使建筑趋向豪华;另一特点是,建筑中渗透了儒学文化——由于这个时期的徽商经济儒学文化,成为徽州物质与精神两**柱,因此,造成徽派建筑色彩上素洁雅秀、造型上别具一格,布局上紧凑通融,结构上奇巧多变,装饰上精致优美,陈设上精巧细致,这些正是儒商文化的融会贯通。北方女孩2007-09-2807:27[皖南古村落]牌坊{图片}[皖南古村落]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为徽州古代建筑中的「三绝」。牌坊,是一种象征性的石雕的门,包含着封建理论学的深刻意义,它不是平民百姓随意可建的,而是经皇帝批准为某人的行为而特别奖赏的象征物。因此,便成了家族荣誉的象征。皖南古村落中的牌坊有两类:一类是代表政治地位的,如西递胡文光牌坊——胡文光为官清廉、政绩显着,生前被皇帝赐与牌坊一座;另一类是代表家族对正统礼教的虔诚,如歙县棠樾的烈女坊、孝子坊。北方女孩2007-09-2807:28[皖南古村落]祠堂{图片}[皖南古村落]祠堂祠堂,是体现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凝聚宗族精神与力量的一种建筑。皖南古村落中的祠堂大致分为三种:家祠、支祠和宗祠。家祠是不出五服的父系亲属祭祀祖先的场所;支祠为同一支脉繁衍的后代,祭祀祖宗和举行婚丧嫁娶仪式的场所;宗祠为整个宗族祭祀、议事、嘉奖族中贤人、惩治族中不肖子孙的场所。祠堂一般都有三重门:大门,气势恢宏;中门后为祭祀大厅,大厅分上下庭,悬挂展示宗族显赫的匾额;里门后为享堂,供奉祖宗牌位。宗族通过在祠堂中开展祭祀、奖惩等活动,巩固族人同宗共祖,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协力达致光宗耀祖。北方女孩2007-09-2807:30皖南古村落遗产保护规划管理初探(1)皖南古村落多是明清时期的遗存,是地域文化———徽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徽商鼎盛时期的社会侧面,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大部分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坏,整体性保存完好的已为数不多。皖南古村落的价值在八十年代后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屯溪老街、黟县西递村最早开始了以保护为主,以旅游带动保护和发展的思路,随后徽州区的唐模、棠樾,黟县的宏村、南屏,歙县的渔梁、许村、县城的斗山街等陆续展开了保护性整治管理,同时借助文化旅游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带动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皖南古村落的保护管理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步入正轨。黟县西递最早成立了村级的古民居管理机构和旅游公司,近年来,黟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制定西递、宏村古民居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古民居为显著特色的人文旅游,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发展旅游保护古民居建筑的成功之路,取得了保护与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目前,西递、宏村依靠发展旅游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歙县棠樾由县旅游局为主进行保护和发展旅游;徽州区唐模、黟县宏村、南
本文标题: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若干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8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