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新中国以来饮食的文化
新中国以来饮食的文化8.1王礼达目录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二、改革开放初期至八十年代(1978-1989)三、九十年代(1990-1999)四、二十一世纪(2000-今天)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中国人历来崇尚“民以食为天”,是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但是在建国初期,中国刚刚经历过战乱的洗礼,物质很是匮乏。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国民吃的都是些杂粮粗面,北方是窝头、玉米面馍馍,南方也多是糙米粗粮。那个年代的人们粥没少喝,野菜没少吃,白面白米恐怕就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梦想了。建国初期一家人吃饭的场景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当时由于物质的缺乏,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于是出现了大锅饭和粮票。大跃进让几亿中国人过上了集体公社的生活,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锅饭、集体灶又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改革开放前,国民饮食较建国初期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五十年代发行的粮票“大锅饭”二、改革开放初期至八十年代(1978-1989)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这时的城市居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束缚: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国民不仅对肉食、蛋白质的摄入增多,而且日渐对饮食多样化的要求也促进了餐饮业的繁荣发展:西餐厅也开始了重返中国的历程,人们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欢迎着西餐厅在周围的出现。80年代初在西餐厅里举办的时装秀三、九十年代(1990-1999)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等,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80-90年代的各种票据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三、九十年代(1990-1999)粗粮的“回归”三、九十年代(1990-1999)以前中国的饮食区域特征很明显,每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如湖南菜,川菜,粤菜等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饮食业也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及小吃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最典型的就是川菜,几乎每个大小城市都可以见到川菜馆和成都小吃店。九十年代的同源茂饭庄街边的小吃店三、九十年代(1990-1999)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肯德基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摄于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摄于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必胜客餐厅(摄于1990年)四、二十一世纪(2000-今天)在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当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够低。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2003年猖獗的SARS“非典”病毒四、二十一世纪(2000-今天)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但现在的人们也开始讲究食用富于营养的鲜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在甩尾的活虾,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挑选蔬菜的人们内容到此结束,感谢收看!
本文标题:新中国以来饮食的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