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矿山地质学8629924715
1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东偏角+西偏角-2.地球外圈层:从地表往上至地球大气的边界称为地球外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3.地球内圈层:地球内部的圈层称为内圈层。地球内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4.活动大陆边缘: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窄)、大陆坡(窄)、海沟和岛弧5.稳定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6.莫霍面:1909年莫霍洛维契发现大陆地下平均33(16)km处地震波横波速度突然增大,表明此处上下有物质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为莫霍面7.古登堡面:1914,古登堡,美籍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约2885km处地震波横波波速突然为零,表明此处上下也有明显的物质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8.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9.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10.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或岩石圈、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11.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层、能源主要来自于地球以外的称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1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往上运移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13.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14.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到围岩中而未到达地表的过程。215.变质作用:使岩石改变其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石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固相、高温、高压16.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气温的变化、水和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物的活动等,使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17.剥蚀作用:地表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层岩石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18.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沉积作用。19.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沉积物变成坚硬岩石的作用-固结成岩作用。20.矿物: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21.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岩浆岩沉积岩中保留下的: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变质矿物:石榴石红柱石滑石石墨2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即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粉末的颜色。23.解理:矿物受外力打击时,总是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24.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时,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裂开,而在任意方向(受力的地方)产生不平整面的性质。25.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结晶质或非晶质矿物构成的固结的矿物集合体。26.沉积岩:沉积岩是地壳表层环境中形成的岩石。27.变质岩:变质岩是由沉积岩、火成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28.火成岩(岩浆岩):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29.岩浆:来自地下深处或上地幔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800~1200℃。30.火成岩的结构:组成部分自身的特点即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状、自形程度及组合关系。331.火成岩的构造:由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外表形态。包括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32.深成岩:侵入体深度5KM。晶质结构,粒粗。33.浅成岩:侵入体深度5KM。晶质结构,粒细。34.喷出岩:由岩浆喷发物形成的岩石。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35.岩墙:狭长的墙状侵入体,近于直立,与围岩层面方向大致垂直。36.岩床:顺围岩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37.酸性岩:SiO265%38.基性岩:SiO2含量52%~45%39.中性岩:SiO2含量65%~52%40.碎屑岩:是由于机械破碎的岩石残余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胶结,最后形成的新岩石。41.层理:层内细微成层的现象。42.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43.结核:在沉积岩中常见到呈团块状,椭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块体,与周围沉积物成分不同的矿物质团块称结核。44.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都可以成层分布,都是地层的组成部分。45.整合:新老两套地层彼此平行接触,他们之间是连续沉积,没有沉积的间断(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连续)。46.假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或长或短的沉积间断。47.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以角度相交,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48.年代地层单位:以岩石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地质体(岩石),即代表相4应的地质年代内所形成的地层。)49.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和岩石类别划分出的地层单位称为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以最初研究的标准剖面地名来命名。)50.岩层产状三要素:用来说明岩石产状的参数称为岩层产状素,由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组成。51.视倾角:岩层面上与走向线不垂直的线都称为视(伪)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视倾角。52.真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53.褶皱与褶曲:由于构造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连续弯曲的各构造形态,称为褶皱构造;褶皱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54.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翼相背倾斜,中心为老地层,两侧对应出现新地层。55.枢纽:同一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56.褶曲轴:轴线—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轴迹—轴面与地表面的交线。57.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58.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倾角不等。一翼产状正常,一翼倒转。59.倾伏褶曲:枢纽呈倾斜状,整个褶曲向某一个方向倾伏,两翼岩层同一走向线向褶曲倾伏方向汇合相交。60.短轴褶曲:短轴褶曲向两端延伸不远即消失,长轴/短轴介于10:1~3:1之间。61.穹隆:穹隆—长轴/短轴<3:1的背斜62.复向斜:复向斜又称复式向斜,是由若干次一级的背斜、向斜组合而成的一个大型向斜构造63.节理:断裂面两侧岩石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64.断层:断裂面两侧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65.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566.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67.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面的交线叫煤层交面线,又叫断煤交线。67.铅直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相对应岩层之间的铅直距离(hg),反映地层断距的铅直分量。68.水平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相对应岩层之间的水平距离(hf),反映地层断距的水平分量。69.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对应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h0)。70.断层落差:71.走向断层:指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基本一致。72.横断层:指断层走向与褶曲轴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垂直的断层。73.地垒: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背的正断层组成,致使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的组合类型。74.阶梯状构造: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致使上盘在剖面上呈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的组合类型。75.成煤作用: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包括: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76.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成褐煤、烟煤、无烟煤、超无烟煤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77.煤成岩作用:由泥炭或腐泥在温度压力作用下转变成褐煤的过程—煤成岩作用。78.煤变质作用:褐煤在地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烟煤、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煤变质作用。79.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80.腐植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681.腐泥煤: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82.宏观煤岩组分:腐植煤是由丝煤、镜煤、暗煤、亮煤四种成分组成的,称为煤岩成分(亦称宏观煤岩成分)83.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类型是根据煤的平均光泽强度、煤岩组分和数量比例划分的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暗淡煤四种宏观煤岩类型。84.含煤岩系:指一套含有煤层并且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岩系;(聚煤时期形成的一套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85.复杂结构煤层:煤层中常夹有稳定的呈层状分布的岩石夹层,少者1-2,多者十几层。86.中厚煤层:露天开采煤层厚度3.5-10m,地下开采煤层厚度1.3-3.5m。87.急倾斜煤层:露天开采煤层倾角45°;地下开采45°。88.伪顶:指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的薄层岩层。岩性多为炭质页或炭质泥岩,厚度一般为几cm至几十cm。(它极易跨塌,常随采随落。所以它都混杂在原煤里,增加了煤的含矸率)89.老顶:又称“基本顶”,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岩层。岩性多为砂岩或石灰岩,一般厚度较大,强度也大。(基本顶一般采煤后长时期内不易自行跨塌,只发生缓慢下沉。)90.直接底:指煤层之下与煤层直接接触的岩层。(它往往是当初沼泽中生长植物的土壤,富含根须化石,所以又称根土岩。岩性以炭质泥岩最常见,厚度不大,常为几十cm。)91.煤田: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含煤岩系基本上连续分布的广大地区。92.井田:煤田内划归一个煤矿开采的部分。93.煤层稳定程度: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94.含水层:充满地下水的层状透水岩层,是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的场所。795.隔水层:岩石(如泥岩、页岩)虽有很多空隙,但是因空隙大小或彼此间连通性差,地下水在其中很难流动,这种流动性差,对地下水的运动、渗透起阻滞和阻隔作用的岩层,称为隔水层或不透水层。96.上层滞水:埋藏于地表以下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97.潜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98.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含水层中的重力水。99.孔隙水:存在于松散沉积物(碎屑岩)孔隙中的重力水。100.裂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重力水。101.水的硬度:指水中Ca2+和Mg2+的含量。102.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103.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形成的泉称为上升泉。104.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形成的泉称为下降泉。105.矿井充水: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水源进采掘空间的过程。106.矿井瓦斯:瓦斯是指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从煤层和围岩中释放出的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矿井瓦斯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107.相对瓦斯涌出量:指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t煤涌出的瓦斯数量,单位m3/t。108.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压力作用下,破碎的煤与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109.岩溶陷落柱:由于地震地下可溶性岩(矿)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在上覆岩层的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陷,由于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所以称为岩溶陷落柱。110.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慢的上部。8二、思考题1.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分为哪几个圈层?各有什么特征?以地球表层为界,将地球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圈层:大气圈特征;①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三种②大气圈的下界在地下一般小于3000m,一般认为上界在地表以上2000—3000km。从下往上一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与人类及地作用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其次是平流层。对流层;①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垂直温度梯度平均0.65。C/100m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天气现象③天气要素如温度、湿度的水平缝补不平均,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④对人类的影响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平流层;气流以水
本文标题:矿山地质学86299247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