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电视纪录片的定义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中国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它是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领域的事件或人物)及自然事务进行纪录、表现的非虚构的电视节目种群。纪录片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实践发生反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影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二.电视纪录片的种类人文学的、自然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人物传记的、旅游的、信息的、工业的、科普的、公共事务的、商业的、新闻的、销售的等等。种类繁多三.电视纪录片的特征(一)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A.电视纪录片多重品格的真实1.化作影响形象的真实2.创作者重新组合后的真实3.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B.主体意识的淡化(二)纪实性与表现哲理的统一四.中国记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60―8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宣传与指导。节目的特点是重视脚本,依赖解说,声画脱节。《收租院》80-9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客观纪实。节目的特点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长镜头、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雕刻家刘焕章》《望长城》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理念是:“主观与表现”。节目的特点是,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龙脊》、《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英和白》五:纪录片的欣赏细节的作用细节是一部电视片成功的基石,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有精彩的细节。细节就是区别,就是特点,优秀的,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的细节就是电视片中的神来之笔细节达成了与观众的情感互动画面的美感在真实记录的前提下,讲究画面的构图,让摄像机以最佳的视角勾勒出最具有美感的画面,让我们在对画面美感的追求中完成记录的全过程。纪录片赏析:《平衡》背景介绍可可西里是美丽的,更是残酷的。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意为美丽的少女,地处青海、西藏、新疆三省交界处。这里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达零下8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度;平均海拔4800米,年均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30%,并经常出现大风、冰雹、雷电、大雪,被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和生命禁区.然而,恶劣的气候却进化出了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豹等一大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其中大多数是国家一、二类保护物种。可可西里已经成为我国大型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野生动物的天堂。但是,近年来,这些进化得几乎完美的珍稀野生动物,因其极高的经济价值而受到盗猎者的疯狂捕杀,一批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口之下,一些珍稀物种正遭受灭顶之灾!人物形象扎巴多杰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和许多藏族牧民一样,曾经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手。在六十年代,倒在他枪口下的猎物就有上千只。从部队转业后,他开始从事执法工作,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他渐渐明白野生动物的珍贵性。直到索南达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与18个盗猎分子枪战身亡后,性格刚毅的扎巴多杰毅然辞去了州人大的职务,端起了索南达杰的枪,率领西部工委的40多个队员一头扎进了可可西里……4年来,扎巴多杰已经从一个猎人彻底转变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主题内涵生态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文平衡。人和人的关系扎巴多杰的事业是保护生态平衡的事业;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人,扎巴多杰有一分仗义的亲情,这是在寻求一种心态平衡;重要的是,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事业里去的扎巴多杰,却又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委副书记。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和真实地体会到了,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了,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并在一种不轻松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折射出他们生存条件与现实环境的苦涩。的确《平衡》中的现实主义手法令人感觉到他对时弊的尖锐剖析,“真实”得有点残忍。但正是这种“真实”得有点残忍的真实中,一种真实生命的涌动一种灵魂激情地昭示,使我们感觉到了彭辉纪录片创作中所蕴藏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思索的结果。“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无解说词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风声贯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在环保主义者杨欣过生日片段中,大家为他学唱生日歌也是自然音响之一,毫不粉饰的音响带来了体现情感的最佳效果六: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一、画面加解说式。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二、访谈加解说式。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了采访的介入,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当然,解说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一种节奏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访谈加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一种进步。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比较成功的片子还有:《共产党宣言》、《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国的外交风云》等。三、客观记录式。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否则片子就成了一本有闻必录的流水帐。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蔽创作者,不让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耐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无论是《婚事》、《阴阳》还是《小武》、《重逢的日子》,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四、主观表现式。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龙脊》、《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英和白》《幼儿园》七.纪录片欣赏《沙与海》《沙与海》是1989年开始拍摄的,它是中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本片记录了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一户游牧人家刘泽远和辽东半岛的一个渔民刘丕成的生活,通过这两户人家同与不同的比较,通过”沙与海”的对话,来表现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内容主题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他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元。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一个孤岛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所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暴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和子女的难以把握,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一起进行考察。他们对儿女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质量的想法,对外部世界关注的程度。结构: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整个片子非常严格地按照介照完刘丕成之后,紧接着介绍刘泽远的顺序,两户人家,一个在湛蓝的大海上,一个在银色的沙漠里,两种地方风貌穿插,让人感觉清晰有序,新鲜不刻板,不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音乐的运用:本片的音乐统一并富有情趣,是一个亮点。如果观众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句话,能突然一惊,有被激活的感觉,那么,这样选择的音乐就是成功的。特别是在画面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漠里摸爬滚玩里面,以及刘泽远在捡沙枣的时候,音乐效果能让人动容。本片音乐的运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统一。统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整个片子的统一,半个小时看下来,没有出现第二支曲子,只有一支曲子,没有杂乱的感觉,而且非常受用。另一个方面,这个片子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都没有音乐的配音,音乐只是统一出现在介绍沙漠里的刘泽远一家的时候,最妙的是,尽管这样安排,但丝毫不会给人一种偏得介绍刘泽远一家的感觉,整个片子下来,依然流畅自然。解说词这个片子的解说词也具有深刻性。比如,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生活像被海浪推着走”,这句话化抽像为具体,很有修辞效果。比如,”除天气预报,外面的生活对他们无关紧要”,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简直无法想像,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再比如,“钱赚的多说明这条路行得通”,“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口语化,但很有哲理性。这些都在侧面为升华主题服务。细节“沙”的部分很好,镜头细腻动人,采访准确有力。刘泽远和小儿子打枣一段,沙枣是孤寂的,沙枣树下的人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音乐空旷地响起。作品要表达的,人与自然、抗争、孤独,都出来了。另一段捡枣的镜头是刘泽远的大女儿,在创作者询问了她的婚事后,紧接着是她在沙枣树下孤独的身影。这女孩子不幸福,但是也不知道怎样改变命运,年轻的一代,又会重复老一代的生活。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粒奔跑,然后跪下,接着用膝盖慢慢行走,然后把鞋子丢下沙坡,自己也慢慢滑下去。这一个长镜头,完全出自生活,不过是一个孩子自己陪自己玩耍。但是,是不是浓缩着人在沙漠中慢慢屈服的人生呢?让人不免对这个小女孩未来的人生充满思考八:人物塑造个性化是人物塑造的关键词:典型的环境、特殊的背景、生活的情状、复杂的关系、内在的精神等等是体现人物个性化的主要方面。生活细节细节包括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和环境细节等。人物心理通过外部客观事物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外部动作细节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电视特技画面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声音语言表现人物心理。九.中国纪录片发展史起步于1958年新闻纪录---文化反思(80)----平民纪事(90)----生存关照人物立传第一段时期:以国家重大的政治事件,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事迹为内容,以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基调《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大庆在阔步前进》第二段时期:《话说长江》《丝绸之路》《话说运河》《望长城》第三段时期创作理念的变化:放弃你的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家人一样关心你的拍摄象第四段时期代表作:《沙与海》为人物立传:《邓小平》《周恩来》《毛泽东》《雕刻家刘焕章》《方荣翔》十:纪录征欣赏《壁画后面的故事》纪录片《壁画后面的故事》是电视业内人士普遍称道的作品。这个故事就是作者祝丽华在一次采访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的。山东建材学院教师刘玉安创作了一幅壁画,他邀请了一批记者前往采访报道。刘玉安在向记者介绍壁画的时候,提及画面上的青年人造型
本文标题:纪录片 艺考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5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