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一周 绪论 第一章
中医药学概论耿放15046068433化学化工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学习这门课程目的掌握基本中医常识;了解常用中药的功效;正确的使用中药;培养去伪存真的能力中医成语故事病入膏肓起死回生对症下药讳疾忌医防微杜渐杯弓蛇影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第一章绪论中医药学发展形成概况中医药学中文商周:萌芽春秋战国:黄帝内经东汉:伤寒杂病论东汉:神农本草经西晋:脉经明代:本草纲目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中药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医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密切相关。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生理、病理、诊治方面。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联系通道,以心神和统驭。体系内/体系间、形神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生理、病理、疾病防治的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疾病完整的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与规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腑、某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怕冷,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发热重,咽喉红肿,痰黄粘稠,脉浮数,苔薄黄。症状感冒病表热证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援物比类:指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又称“取象比类”。司外揣内:通过诊察机体外部的异常征象,推测与分析身体内部相关状态的中医诊断方法。又称“以表知里”。试探与反证:“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用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其有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烦躁,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张介宾《景岳全书》第二章阴阳五行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如:天与地、日与月、寒与热等。阴阳的基本属性寒冷、向下、向内、晦暗、相对静止为阴;温热、向上、向外、明亮、相对运动为阳。事物的阴阳属性相互转化:如四季,春夏秋冬;无限可分:如白天与黑夜,白天又分上午与下午。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相互对立对立、制约达到统一。没有寒热的对立,就没有四季;没有雌雄,就没有动物的繁衍。阴阳相互依存阴阳双方的不可分离。如昼和夜、天和地。人体的气与血,物质与功能。阴阳相互消长运动中互为消长(运动),保持着动态平衡。如四季气候的变化。阴阳相互转化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自然界四季中的寒暑交替。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四肢冰冷。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外—阳内—阴五脏—阴六腑—阳心肺(上)—阳肝脾肾(下)—阴心—阳肺—阴心阳心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偏盛即阴盛或阳盛,是阴或阳中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正常范围阴阳平衡阳胜则热:阳邪致病,出现热象,形成热证,为实热证。阴阳正常范围阴阳平衡阴胜则寒:阴邪致病,出现寒象,形成寒证,为实寒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偏衰阴衰(虚)或阳衰(虚),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阴阳正常范围阴阳平衡阴阳正常范围阴阳平衡阳虚则寒:即阳气虚损,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于疾病的诊断审别阴阳,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闻问切阴色晦暗声低气怯不渴恶寒尿清便溏沉迟涩虚阳色鲜明声高气粗口渴发热尿黄便秘浮数滑实诊法辨证阴阳是辨证的总纲。阴证里证寒证虚证阳证表证热证实证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说明五脏的结构与功能,论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五行学说五行的含义“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土爱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五行学说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表。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自然界五行人体五时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声平旦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爪怒泪呼日中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面喜汗笑日西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唇思涎歌日入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哭夜半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发恐唾呻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制化是指五行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归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说明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土生金;肾水之精以养肝木,水生木。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肝气条达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肾水的滋润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如肾病及肝;相克太过,肝病传脾,即木乘土。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培土生金法,即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五行乘侮关系相乘:无形相克太过为害。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五行反克为害。又称,反克,反侮。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中医养生术----鸣天鼓方法: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作用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关元穴关元是人体功效最强大的补穴之一。此穴因其强大的补益功效,而被称为“千年野山参”。补肾要穴。夏秋之交(秋分时)——第二年春分时。禁忌:腹部手术伤口未愈;腹部有肿瘤者;身体炎症,发烧者;儿童、孕妇慎用思考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4.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本文标题:第一周 绪论 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8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