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越战纪念碑解析VietnamVeteransMemorial毛丹201120541022一设计者简介设计者简介•林璎(MayaYingLin,可译为玛雅·林,1959年10月5日-),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林徽因的侄女,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尖子生,毕业后即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林璎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设计者简介•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的设计,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010年2月25日,白宫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二具体解析(一)历史背景·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由北越的越南人民军占领,越南统一,越战结束。·1978年:五角大楼建议,不再将两名身分不明的越南退伍军人的尸体加入无名战士墓,相反,在坟墓后增加勋章展览,并立匾:“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美国士兵”。退伍军人事理小组以后将声明改变为:“让世人尽知,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在东南亚光荣地服役过的士兵。”之后,1978年,美国国会在越南协调会议(由退伍军人议员组成)的推动下,讨论创造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周”来对越战幸存者表示尊敬。·1979年4月27日:越战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被合并成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来建立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一个受伤的越南退伍军人JanScruggs由于受到影片《猎鹿人》的启发,极大地推动了资金的形成。最终的私人捐赠累积到840万美元。·1980年7月1日:国会批准在林肯纪念堂的东北,国家大草坪(TheNational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的三英亩地为纪念碑碑址。纪念碑将由国家大草坪和纪念公园小组之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会宣布设计比赛。1980年12月29日:2,573人登记参加$50,000奖金的设计比赛。1981年3月31日:共计递交了1,421宗设计。设计为选拔委员会被陈列在安德鲁兹(Andrews)空军基地的一个机场,占地面积超过35,000英亩。各设计由数字编号,使他们的作者匿名。所有设计经过所有评审委员审查;设计筛选到232,最后39。评审委员会选择了第1026号设计。1981年5月6日:建筑师评审员和雕塑家(HarryWeese、RichardHunt、GarretEckbo、CostantinoNivola、JamesRosati、GradyClar、HideoSasaki、PietroBelluschi、PaulSpreiregen),从1,421个设计中,一致选择了林璎的设计作为优胜者。林璎是从俄亥俄州雅典市来的一名21岁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是中国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她最初设计了纪念墙来作为学生项目。有争议的是,她的设计缺乏战争纪念碑的许多传统元素,譬如爱国文字和英勇雕像,旗竿和修饰性雕塑。林的亚裔身份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在1982年纪念碑揭幕仪式,人们甚至都没提到她的名字。(一)历史背景•基本要求•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二)甲方要求它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越战纪念碑解读(三)周边主要的构筑物构成关系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流线组织: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应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可以使参观者神情专注,序列空间带来的情绪感染随着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三)空间关系(三)空间关系•绿化:越战纪念广场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手法,采用矮绿篱做成规则花纹——纪念符号,通过符号手法更好的点题;背景植物有雪松,罗汉松,红枫,乌桕,利用植物营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距离较近的建筑物(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使主体建筑突出。纪念性广场带有纪念性主题并充满人文色彩的景观环境,在以纪念为主的空间环境中,如果没有围绕纪念主题而进行配置的各类植物,一定会显得单调,呆板,缺少生气,纪念环境的整体气氛因此会受到削弱。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使之与建筑雕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让人们在参观,瞻仰先贤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生态的,以及心理感受和情绪上的变化。(三)空间关系(三)空间关系(三)空间关系(三)空间关系•与哈特创作的《三战士》之间的关系•哈特创作的《三战士》是想以具象性的人物雕塑表达一种不同于林璎的抽象性纪念碑,似乎具象性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表达美国士兵的精神和情感,也更能让观众所理解。越战纪念碑解读•与纪念墙遥相呼应的,是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这是越战纪念碑征集活动中,获第二名的佛雷得瑞克·哈特的设计,也被安放在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对面。雕像是黑色的,与人的大小比例相同,三位越战军人着装随便,疲态尽显,表现了越南丛林战争的艰辛状况。•多数美国人认为,越战是一场不光彩的战争,政府对此也不掩饰。但越战纪念碑落成时,里根总统出席了仪式,显示了美国人直面历史和失败的勇气。越战纪念碑解读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解读越战纪念碑解读越战纪念碑解读越战纪念碑解读(三)空间关系实际结果表明,林璎的《越战纪念碑》比哈特的《三战士》产生和发挥了更具有语义丰富和情感复杂性的效果。我认为,与哈特用习以为常的塑造方式创作的具象性雕塑《三战士》相比,《越战纪念碑》即使采用的是看似简单的V字型抽象结构,也在人们的接受和解读中具有更丰富的含义。这个纪念碑的力量,来自于它为表达和压抑公共领域的暴力而采取的对纪念碑传统惯例的巧妙违反和转化。它实际上是反英雄、反纪念碑的。一个V形的结构塑造了深长的伤口或伤疤,表现曾经遭受暴力的痕迹,而不是在献身光荣事业时发生的暴力留下的伤痕,如惯例化的传统战争纪念碑所表现的那样。这个纪念碑所具有的公共纪念碑的普遍性,不是通过克服它所在的环境来突出政治性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通过避开政治因素来突出那种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或者说,这样一种伤痛或伤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正是这一点使它具有普遍性的共享含义。越战纪念碑解读•越战纪念碑VietnamVeteransMemorial•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邻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又仿佛地开裂向两面无限延伸,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石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体向两端方向逐渐缩小,直到地面消失。(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按年表排列人名,纪念碑向地下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黑色磨光花岗岩饰面光洁如镜,明可鉴人,上面刻着58132名自1959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或死去的美军士兵的名字,每个字母高1.34cm,深0.09cm,碑体上的名字没有按惯例以字母排列为序,而是采取士兵死亡的年代顺序,隐喻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战争进程,而v型造型,则是象征那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越战纪念碑(四)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尺度和内容•准备:•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读书的时候,林璎就喜欢到附近的“林阴墓园”去走走,观看那里形形色色的墓碑和雕刻。她说:“那儿有一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林璎曾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走访了许多墓园,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将坟墓建筑列为自己的选修课。•在设计时,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结果林璎的设计在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中获得第一名,反倒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五)设计师的理解•“1980年秋,那年我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整个学期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设计,有一个同学,我忘了是谁,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们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我们来到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华盛顿。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必须刻有全部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我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五)设计师的理解•“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五)设计师的理解•解释:•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五)设计师的理解•独特设计•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虽然艺术
本文标题:越战纪念碑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2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