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宕昌历史演变宕昌早在4500年至76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夏时,宕昌为雍州之地,古西戎世居地。商周为羌人居地。战国秦在宕、舟曲一带建羌道,属陇西郡,秦汉仍属之。东汉羌道改属武都郡。三国、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羌道属益州武都郡。魏晋元四年(263年),原属蜀国辖地分梁、益2州,武都郡人梁州。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有人口10万余众。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宕吕国归附北魏,至周武帝天和元年,北周大将田经弘灭宕昌国。以其地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辖宕昌、甘松2郡,领阳宕和戎2县,甘松郡领怀道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宕昌、甘松二郡,以州统县,开皇四年,废宕州总管府,十八年,改阳宕为良恭县,大业三年,改宕州为宕昌郡。唐时,唐高祖武结元年。改宕昌郡为宕州,并署基城县(今理川),属岷州。武德二年,署秦州总管府,辖秦、渭、岷、洮、迭、文、武、成、康、兰、宕、扶12州。武德四年,宕州属岷州总管府。太宗贞观元年,成州潭水县改隶宕州,后省人良恭县。贞观三年,和戎县省人怀道县;玄宗先天元年,改基成县为祜川县(今理川)。玄宗开元二年,置陇右节度使,宕州属之。玄宗天宝元年,改宕州为怀道郡,领怀道、良恭2县,肃宗至德_一年,怀道郡复改宕州。广德元年,宕州陷入吐蕃。北宋,太宗建隆二年,合良恭、大潭2县为大潭县,隶秦州。神宗熙宁六年,王彦召收复岷、宕二州。南宋、理宗瑞平j年,岷州、宕州、叠州、阶州、文州18番族降蒙古汗国。元朝,属岷州。明,洪武十一年建岷州卫于祜川。设岷州为指挥使司,属巩昌府。清,属岷州。中华民国,宕昌原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9日,宕昌县全境解放,隶属武都县专区。1954年4月8日,经政务院批准西吲县治迁宕昌,11月13日,更名为宕昌县。1958年宕昌县归天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20日,岷、宕两县合并,归定西专区。1961年12月15日,恢复宕昌县建制,归武都专区。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区更名陇南地区,2002年撤区建市,仍归陇南市,现辖25个乡镇,总人口29.95万人。宕昌概况及历史沿革宕昌概况:宕昌县位于陇南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交错地带,处于东径104°01′-104°48′,北纬°33°46′-34°23′之间,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300米,平均气温8.8℃,年降雨量633.8毫米,平均无霜期160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有褐土、黑土、暗棕土等13个土类,适宜生长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作物和花椒、核桃、柿子、生漆、桑树等经济树种及以当归为主的560种家野生药材,素有“药乡”之称,特别是当归、大黄、党参、红芪,是宕昌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质优品高,闻名古今,誉满中外。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做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尚衍。公元753年宕州大黄被鉴真和尚带到日本,与日本大黄杂交后产生了新品种大黄;现产国优“双鹿牌”大黄畅销东南亚。宕昌红芪可与著名的晋芪相媲美,在香港市场上被称为“高级红芪”。宕昌党参“狮子盘头菊花心,气味香甜嚼无渣”,属“陇药三宝”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四大名贵药材是宕昌县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现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森林面积125.18万亩,覆盖率31.9%,木材蓄积量433.06万立方米;金钱豹、香獐、鹿、熊、狐等动物出没林间,林间盛产蕨菜、松花密、生漆、莞豆、草莓等产品。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包括官鹅沟、大河坝、缸沟、南河沟四大景区,目前开发的只有官鹅沟和大河坝沟两个景区)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一处天然的森林公园。全县天然草原125.6万亩,发展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境内有岷江、白龙江等大小河流78条,年径总流量48.64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利事业。地下埋藏着锑、铜、铁、铝、锌等有色金属和石灰石,重晶石、冰洲石等非金属矿产。甘川公路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353.7平公里,是一个山区半农半牧县。目前全县辖25个乡镇,29.2万人。历史沿革:宕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人居住地。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父子伐蜀过宕境,凿栈道,架渡桥,古栈道遗迹尚存。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建都今宕昌旧城村和西固所城,其国界《魏书》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辖区所括今临潭、岷县南部至天水界和武都北界一带,户2万,人口10万。传至第十二代梁弥定时,正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被北周大将田弘所灭,历时259年。隋初,为宕州。唐天宝元年改宕州为怀道郡。“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北宋熙宁六年宋将五韶收复宕州。明洪武初年,朝延封马珍和党只官卜为世袭百户土司,马土司驻宕昌,管理蕃民16族;党土司驻麻竜,管理蕃民11族。后朝延赐党土司的子孙姓赵。二土司自守封地,征收田赋,管理土务,行使行政权利。至清初,二土司捧职投诚,清廷允许仍袭原职。直到民国22年(1933年)改土归流,土司制度始被废除,前后长达561年。1935年9月1936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先后两次经过哈达铺,在此休整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做出了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对保存革命力量,推动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49年11月1日,国民党西固县长孙铁峰率300多人在龙山寺举行武装起义,12月9日西固县解放,受尽苦难的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1954年6月西固县迁至宕昌,11月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羌族的历史习俗及其地理分布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1955年和1956年,茂汶县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日常食俗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搅团时,要同时吃用白菜、圆根(芜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汤,能开胃。常用玉米、小麦、豆类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在食用马铃薯时,羌族民间喜将马铃薯整个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因吃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乐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都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食用时一是与蔬菜同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猪膘代油,还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杀年猪时,羌族喜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肴。有的还将猪血与荞麦和在一起做成血馍馍食用。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肉放在新宰的猪肚子里加盐、花椒等扎紧、风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坏。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羌族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节日、礼祭食俗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节日活动。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备好1只黑公羊、1只红公鸡、1坛咂酒、3斤猪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由“许”(巫师)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寿年丰,并将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过去称“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羌族文艺羌族民歌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
本文标题:宕昌历史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4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