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8-第八章-感觉器官(前庭蜗器) (1)
前庭蜗器前庭蜗器(耳)外耳、中耳—收集与传导声波前庭蜗器内耳—(1)接受位觉刺激[前庭器](2)接受声波刺激[蜗器]第一节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耳膜。一、耳廓耳廓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外被皮肤构成,皮下组织少,但血管、神经丰富。耳廓下部向下垂的柔软部分称耳垂,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是临床采血的常用部位。二、外耳道外耳道为一弯曲管道,全长约2.5㎝。其外1/3为软骨部(与耳廓软骨相连续),内2/3为骨部,位于颞骨内。耵聍腺的分泌物称耵聍,对皮肤有保护作用。三、鼓膜位置:外耳道底与鼓室之间,呈向前外倾斜位。形态:为椭圆形半透明的薄膜,形似漏斗,中央为鼓膜脐,前下方有光锥。松弛部:上1/4,薄而松弛。紧张部:下3/4,坚实紧张。分部松弛部紧张部反射光锥鼓膜脐锤纹一、外耳(一)耳郭二轮二屏与三脚、一垂一结一脚棘二舟二窝五切迹、尾体三尖三前沟二轮:耳轮、对耳轮二屏:耳屏、对耳屏三脚:耳轮脚、对耳轮上下脚一垂:耳垂一结:结节一脚棘:耳轮脚棘二舟:耳舟、耳甲艇二窝:三角窝、耳甲腔五切迹:轮垂切迹、轮屏切迹、屏上切迹、屏间切迹、耳轮脚切迹耳轮尾、对耳轮体三尖:上屏尖、下屏尖、对耳屏尖三前沟:耳轮前沟、耳屏前沟、耳垂前沟(二)外耳道1、概念与分部:外耳门与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约2.5cm。(1)外侧1/3——软骨部——后内上(2)内侧2/3——骨部———前内下外耳道检查:耳郭拉向后上方,使外耳道变直,观察鼓膜。儿童耳道短平直,检查拉向后下方。2、结构特点:(1)皮肤薄,软骨部内含有毛囊、皮脂腺、耵聍腺。(2)皮下组织少,皮肤与软骨膜、骨膜紧密相连,神经分布丰富。外耳道疖肿:多发生在外耳道外1/3软骨部被葡萄球菌感染,夏秋季多见。多因挖耳、游泳、中耳长期流脓等损伤或刺激外耳道皮肤;全身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长期便秘、内分泌紊乱、贫血等,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导致本病。(三)鼓膜椭圆形半透明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与鼓室之间,向前外倾斜,与外耳道底成45度夹角。■松弛部■紧张部■鼓膜脐、光锥第二节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三部分,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部分。一、鼓室(一)位置: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及鼓膜围成的含气不规则小腔。(二)交通:1.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2.通过前庭窗、蜗窗与内耳相连3.经咽鼓管通鼻咽部4.经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上壁:鼓室盖壁下壁: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后壁:乳突壁外侧壁:鼓膜壁内侧壁:迷路壁,上有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凸(三)鼓室壁二、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一)鼓室1、鼓室壁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迷路壁)之间,4个相邻部位:(1)外耳道——鼓膜(2)内耳—前庭窗、蜗窗(3)鼻咽部—咽鼓管(4)乳突小房—乳突窦(1)上壁:盖壁——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隔。(2)下壁:颈静脉壁——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隔(3)前壁:颈动脉壁——颈动脉管后壁(4)后壁:乳突壁——通过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5)外侧壁:鼓膜壁(6)内侧壁:迷路壁迷路壁中部隆起称岬。(1)后上—前庭窗,被镫骨底封闭(2)后下—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前庭窗后上方有一个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四)鼓室内的结构1.听小骨:由外侧向内侧排列为锤骨、砧骨、镫骨,三骨连成链,锤骨柄附于鼓膜脐上,镫骨底封闭前庭窗。2.运动听小骨的肌: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2块。前者紧张鼓膜,受三叉神经支配;后者解除鼓膜紧张,受面神经支配。2、鼓室内容物——3块听小骨外侧—内侧:锤骨、砧骨、镫骨借关节形成听骨链。●锤骨柄——附着鼓膜内面●镫骨底——封闭前庭窗锤骨砧骨镫骨二、咽鼓管位置:为鼓室与鼻咽部之间的管道,其作用是使鼓室内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骨性部:外侧1/3开口鼓室软骨部:内侧2/3开口鼻咽部咽鼓管鼓室口:鼓室前壁咽鼓管咽口:鼻咽部侧壁,下鼻甲后方分部开口(二)咽鼓管1.概念:连接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1)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的侧壁(2)咽鼓管鼓室口——鼓室的前壁2.分部:前内2/3软骨部和后外1/3骨部(二)咽鼓管3.婴幼儿咽鼓管(1)特点:短而宽,近似水平位。(2)临床意义: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窦:位于鼓室上隐窝的后方,为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空腔。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中耳炎可蔓延到乳突小房,引起乳突炎。(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窦是鼓室后上方的较大空隙,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通。乳突小房腔内覆盖粘膜与乳突窦、鼓室粘膜相延续,中耳炎乳突炎。三、内耳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因其构造复杂,又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为颞骨岩部骨密质围成的不规则腔隙。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为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有外淋巴,膜迷路内有内淋巴,内、外淋巴不相通。骨迷路膜迷路外淋巴内淋巴(一)骨迷路1.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似椭圆形的腔隙。有前庭蜗神经通过内侧壁:即内耳道底,前庭窗和蜗窗外侧壁:即迷路壁,有个骨半规管个小孔通后壁:有个大孔通耳蜗前壁:有四壁3512.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方,为三个半环行的骨管,分别称为“前、后、外骨半规管”,相互垂直,彼此成直角。三个骨半规管均有2个骨脚,一为单骨脚,一为壶腹骨脚。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似蜗牛壳,由蜗轴和环绕蜗轴外周的蜗螺旋管构成。蜗顶:耳蜗尖,朝向前外方。蜗底:耳蜗底,朝向内耳道底。蜗轴:为蜗顶至蜗底之间锥体形骨松质。蜗螺旋管:是中空的螺旋状骨管,围绕蜗轴作两圈半旋转。骨螺旋板:在蜗螺旋管内,自蜗轴伸出一螺旋形的骨板。前庭阶和鼓阶:骨螺旋板的游离缘至蜗螺旋管的外侧壁有基底膜附着,将蜗螺旋管完全分隔成上方的前庭阶和下方的鼓阶。二者借蜗孔相通。三、内耳(迷路)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在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为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膜迷路中充满内淋巴,骨迷路和膜迷路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三、内耳(迷路)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在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为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膜迷路中充满内淋巴,骨迷路和膜迷路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耳蜗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内耳蜗管膜迷路球囊和椭圆囊膜半规管颞骨岩部内的骨性隧道套在骨迷路中的膜性囊管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从前内向后外分为:1、耳蜗2、前庭3、骨半规管骨迷路1、前庭(1)骨迷路中部,椭圆形腔隙。(2)前下方—耳蜗后上方—骨半规管●外侧壁—鼓室内侧壁上方椭圆形—前庭窗下方圆形—蜗窗●内侧壁—内耳道底前庭神经穿入的小孔骨半规管前庭耳蜗2、骨半规管3个C形垂直骨管。(1)前骨半规管(2)后骨半规管(3)外骨半规管壶腹骨脚(3)前单骨脚(2)后外总骨脚3、耳蜗前庭前下方,如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蜗轴旋转。●顶端朝前外———蜗顶●底端朝后内———蜗底●耳蜗中央,骨质疏松,有血——蜗轴管神经通过3、耳蜗蜗轴发出骨螺旋板分管为:上半——前庭阶(前庭窗)下半——鼓阶(蜗窗)(二)膜迷路1.椭圆囊和球囊(1)椭圆囊:位于前庭后上方的椭圆囊窝内。斑底部和前壁:有椭圆囊囊前壁:有椭圆囊管接球个膜半规管个孔通后壁:有椭圆囊(2)球囊:位于前庭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内。前壁:有球囊斑下端:有连合管连蜗管2.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其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在骨壶腹内的部分膨大为膜壶腹,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和3个壶腹嵴均为位觉感受器,椭圆囊斑、球囊斑能感受直线加、减速运动,壶腹嵴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3.蜗管:位于蜗螺旋管内。一端为盲端,在蜗顶;一端在前庭,借连合管与球囊相通。在水平断面上,蜗管呈三角形,有上、外和下三个壁。上壁:前庭膜外侧壁:下壁:螺旋膜(基底膜)螺旋器(Corti器):位于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囊管,囊管上有前庭器和蜗器,膜迷路相通,内充满内淋巴液。1、椭圆囊、球囊2、膜半规管3、蜗管膜迷路1、椭圆囊、球囊(1)椭圆囊——在后上●后壁:5个开口●前壁:椭圆球囊管●底部:椭圆囊斑(2)球囊——在前下●前上壁:球囊斑2、膜半规管3个膜壶腹隆起——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位置觉感受器,合称前庭器。直线加速、减速运动刺激—?旋转变速运动刺激————?3、蜗管水平面,蜗管三角形,在前庭阶与鼓阶之间。前庭阶蜗管鼓阶外侧壁:与螺旋蜗管外侧壁的骨膜紧密相连,含丰富血管。螺旋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听觉感受器。下壁:蜗管鼓壁(基底膜)上壁:前庭壁(前庭膜)(四)声波的传导途径1.空气传导:耳廓将收集到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中耳内的听骨链随之运动,经镫骨底传到前庭窗,引起前庭窗内的外淋巴波动。外淋巴的波动可使内淋巴波动,也可直接使基底膜振动,刺激螺旋器使其产生神经冲动,经蜗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2.骨传导:是指声波经颅骨(骨迷路)直接传入内耳的过程。声音传导1、空气传导【1】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中枢声音传导【2】声波→→外耳道→→鼓室→→蜗窗(第二鼓膜)→→鼓阶外淋巴→→螺旋膜→→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中枢2、骨传导声波→→颅骨→→内耳→→耳蜗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中枢
本文标题:8-第八章-感觉器官(前庭蜗器)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8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