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1.围绕一个核心: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成熟、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与儒学地位的挑战等。2.抓住三个重点:“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影响;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古代重大的科技成就。3.理解一个原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单元重点内容社社会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评价/影响/意义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宋明时期明清之际时期项目经济:封建经济政治:礼法崩溃阶级:士崛起文化:学在民间孔子:仁、礼;德政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以礼为主、礼法并施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遵天道、施仁政三纲五常程朱: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是儒家道德伦理--格物致知陆王:心即理--发明本心致良知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倡导平等自由、批判务实经济:商品经济政治:专制腐败社会:矛盾突出文化:八股取士客观: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观:儒学自身调整;统治者重视儒:政治理想道德准则道:哲学基础法:变革精神消极+积极当世+后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统治地位思想:主流地位儒学危机:客观+主观一、儒学的发展历程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德不孤,必有邻”。——《论语》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学贵践履中。——岳麓版教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不同时期儒学内涵的特点。先秦儒学:治国原则、道德规范西汉时期:神权化宋明时期:哲学化(思辨化)明清之际:实用化民间儒学官方儒学二、儒学的地位演变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秦朝:魏晋至隋唐:宋明清时期:不受重视正统压制冲击统治地位加强利用维新变法时:新文化运动:正统地位动摇康有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打倒孔家店•糟粕:•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宣扬封建礼教,负面作用明显•宣扬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精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三、儒学在今天孔子之思想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级差别①“仁”:保守:②“礼”:(1)政治思想③“德”:为政以德“鬼”:敬而远之(2)哲学思想:(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大);因材施教;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思想核心④逐步改良政治“仁”基本内涵结合教材思考“仁”的含义是什么?对统治者及普通人提出怎样的要求?实现途径是什么?体现在政治上提倡什么?(1)“仁”的含义:(2)和实现途径:(3)对统治者的要求:仁者爱人为政以德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追求的“礼”的含义和实现途径?“周礼”,即西周时期形成的统治秩序(保守);正名(2)他认为“仁”和“礼”的关系如何?“克己复礼”;“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礼”的基本内涵仁”和“礼”历史背景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历史经历着大的变革。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为学术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民本主义: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P2)②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P3)人本主义: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与古希腊先哲区别)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①孔子的民本思想: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民本”探究一: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走出误区】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孔子政治思想“仁”实现途径:实现途径:政治上提倡:“仁者爱人”——统治者、普通人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含义:实质:含义:“克己复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正名关系、核心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实际问题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贡献最大,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第一课有阶级差别的爱以民为本老子哲学思想“道”提出:意义: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源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法道,道法自然”辩证法含义: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守静”可以以弱胜强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小国寡民——消极以人为本孔子政治思想“仁”实现途径:实现途径:政治上提倡:①“仁者爱人”③为政以德、④改良政治“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含义:实质:含义:②“克己复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正名关系、核心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实际问题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贡献最大,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老子哲学思想“道”提出:意义: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源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法道,道法自然”辩证法含义: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守静”可以以弱胜强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小国寡民——消极以人为本评价人物学派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历史影响孔子老子儒家道家仁、礼、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道是万物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辩证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习方法当时、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战国邹国儒家奠基人,“亚圣”《孟子》思想学说政治观:人性观:人格观:“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主要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实行仁政必须重民,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性善论”---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养浩然之气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影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影响《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1、孟子学说: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战国赵国儒家学派重要代表《荀子》思想学说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性恶论”---人性本恶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目好色、耳好觉、口好、心好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取之于水,而寒于水;”2、荀子学说: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政治思想(民本)异人性论爱人仁政仁义(礼教为主)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年代:国籍:地位:著作:墨子生平战国鲁国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墨子的思想学说“兼爱”或“仁”尚力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墨子的影响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非攻: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有安定生产生活环境。反映了劳动人民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节用、节葬(热爱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②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战国宋国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思想学说宇宙观:自然观:“逍遥”人生观:“齐物”,万物本质相同“无所恃”,即不受限制“天与人不相胜”,人要顺从自然,“天人合一”(保护环境)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完全丧失了探求真理的信心。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自我精神麻醉法)(三)庄子和道家评价: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老子更为消极,代表是战国中期没落的贵族——隐士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战国韩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思想学说政治观:影响历史观: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共同遵守的东西。术:权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神秘、决策、御臣)势:威势,“权重位尊”的权势、权威。法、术、势三者结合。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万物虚无,祸福相倚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观点:诸子百家思想带有浓厚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0、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思想代表•A、新兴地主利益B、富商利益•C、奴隶主利益D、平民利益•11、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爱无等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12、孔子宣传儒家思想而被受冷落,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他代表•A、新兴地主利益B、中下层劳动人民利益•C、没落奴隶主利益D、奴隶利益【能力提速】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归纳如下:(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二、师生合作攻克目标A.主干知识回顾:B.易混易错:1.孟子的民本与黄宗羲等的民主有何不同?2.孔子的“仁”与孟子“仁政”的区别?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同之处?孟子:统治者的民本;黄宗羲:人民主权“仁”:人际关系;“仁政”:政治学说维护君主专制;继承孔孟“仁、礼”;世界本原“理”,“存天理,灭人欲”。第一、二课重点问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政治4点、哲学体现以人为本、教育)、背景(1)“仁”的含义、要求、作用(体现以民为本)、实现途径、政治上体现(2)“礼”含义、实质、途径(正名含义)、评价(3)教育思想(影响最大)2、孔子思想地位及原因(当时不受重视、原因;后世主流、原因)与苏格拉底相对比、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练习册P57)3、老子哲学(道、辩证法)、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影响(积极、消极)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间、原因、影响5、列举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儒家: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膑)主张及其代表作(1)孟子的“仁政”、性善论(区别荀子)、义利观及影响(2)荀子的哲学思
本文标题: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2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