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民族音乐(第三章 齐鲁燕赵支脉)
齐鲁燕赵支脉一、概况•齐鲁燕赵支脉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以及苏北徐州地区•该区是我国早期人类及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学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蒲松龄俚曲:俚曲即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蒲松龄俚曲是他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创作的二、小调•小调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演唱的、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抒情小曲•小调的歌唱内容1、歌唱爱情2、揭示社会矛盾3、表达对封建统治的不满4、节日歌舞表演•小调的特点1、小调的歌词往往是预先编写好的,文学性较强2、小调歌曲的曲体结构较均匀、复杂3、小调的节奏比较规整、平稳,旋律多级进或曲线进行4、小调的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唱时常常加入伴奏,伴奏形式基本上是随腔伴奏三、河北民歌•河北民歌以小调、山歌、号子、舞歌、风俗仪式歌曲、颂歌等为主•河北民歌的八类题材:①反映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②反映改造自然和生产劳动;③反映爱情、婚姻;④反映日常生活;⑤逗趣、启智;⑥叙述传说、故事、人物新闻;⑦歌唱自然景观、名胜古迹;⑧百姓中祭祖、拜神,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仪式歌曲•河北民歌的曲式、调式:河北民歌的曲式、调性以五声徵、商调式为主•河北民歌的节奏、节拍:在节拍的运用上多种多样,有时几种节拍形式结合使用,出现在一首歌曲里•河北民歌的演唱:小调民歌的演唱与伴奏受各地戏曲、曲艺的影响也各具特色•《小白菜》1、词曲结合方式基本上是一字一音,不作任何修饰2、全曲的旋律趋势依次下行3、曲尾的两个短衬,对进一步烘托全曲的悲切气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孟姜女》1、歌词以孟姜女的自述形式,将其遭遇编成12段演唱2、曲式结构: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3、音乐风格:“si”、“低音Si—Mi”音型的使用4、对比江苏《孟姜女》,旋律起伏则比较大,多由四五度的音程跳进,曲调比较高亢•《茉莉花》1、唱词:只是在第一段保持了原词,以下诸段转为咏唱张生戏莺莺的故事2、在旋律进行中,突出了轻快跳跃的顿音与切分音相结合的节奏,旋律音调级进与跳进相结合3、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4、情绪幽默开朗、乐观向上四、山东民歌•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山东民歌主要有:黄河号子、运河号子、渔民号子、秧歌、花鼓、端公调、鲁南五大调、《聊斋》俚曲等•《沂蒙山小调》1、一首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民歌”2、《十二月调》→《打黄沙会》→《沂蒙山小调》3、歌曲曲调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徵调式4、旋律框架与《小白菜》相同•《包楞调》1、中国民间具有花腔特色的优秀民歌2、歌曲因歌词中的衬词“包楞楞……”而得名,原为“担经”人所唱3、在旋律进行中,突出sol→高音do、sol→高音re、sol→高音sol之间的四度、五度、八度跳进,但跳进之后马上反向下行,配上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四、京剧•京剧概念: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京剧的发展1、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2、在京剧的发展历史中,“徽秦合流”与“徽汉合流”具有重要的意义3、京剧的鼎盛时期出现在1917年以后,“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京剧的艺术特色1、京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常演的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外,也有一些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编写出来的。京剧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2、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黄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适合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3、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4、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五、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独特的艺术对京剧、评剧和其他剧种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戏剧文化价值•河北梆子的艺术特征1、剧目:河北梆子剧目分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两大类2、唱腔:河北梆子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演唱时以梆子击节3、行当:河北梆子的角色行当包括须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净、二净、文丑、武丑等4、伴奏: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六、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现盛行的是东路•东路评剧的发展阶段:对口莲花落阶段→“拆出”阶段→唐山落子阶段→奉天落子阶段→评剧阶段•评剧的艺术特征1、以唱工见长,唱词浅显易懂,表演生活气息浓厚2、形式活泼自由,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3、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4、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七、吕剧•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吕剧艺术特征1、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2、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3、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4、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八、说唱音乐•概念:说唱音乐是说、唱、表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它由民间口头文学与歌唱表演艺术长期结合、演变而成。以“说中夹唱”和“唱中夹说”的形式叙述故事,故称“说唱”,又称为“曲艺”•说唱音乐的种类按照“说”和“唱”在具体曲种中所占的比例,说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说为主”的说唱,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二是“以唱为主”的说唱,可分为弹词类、鼓曲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杂曲类六种•说唱音乐唱腔的主要特点1、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2、叙事与代言表演相结合3、程式性与灵活性相结合4、虚拟性与简便性相结合九、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刘”、“白”、“张”三大流派•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1、京韵大鼓重歌唱,专唱短篇曲目,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2、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3、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垛板和紧板三种板式4、韵白在京韵大鼓的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5、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其它伴奏乐器还有三弦、四胡,有时还有二胡、琵琶等。伴奏特点是随腔伴奏,器乐独立性不强十、单弦牌子曲•单弦牌子曲,也称单弦、八角鼓,是流行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和河北省各地的一种曲艺形式•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与清代的岔曲合流而成•传唱过程中吸收了戏曲和其他说唱音乐•单弦牌子曲的艺术特征1、演唱内容多为民间故事,也有表现现代内容的牌子曲2、属曲牌体,主要唱腔可分为岔曲和曲牌两个部分3、典型的单弦牌子曲结构形式为:曲头(岔曲前三句)+若干曲牌+曲尾(岔曲后三句)4、早期演唱形式以群曲为主,现为艺人演唱并手持八角鼓司节奏,另有伴奏者弹三弦十一、山东琴书•山东琴书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约有二百年历史•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有东路、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山东琴书的艺术特征1、采用山东方音表演,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2、演唱形式为坐唱,由一至三、四人演唱,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板、碟子等3、演唱风格稳重大方十二、山东筝曲•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①“真秦之声”的陕西筝②“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③“齐鲁大板”的山东筝④“韩江丝竹”的潮州筝⑤“汉皋古韵”的客家筝⑥“武林逸韵”的杭州筝(即浙江筝)⑦闽南地区的福建筝⑧内蒙草原“雅托葛“yatoke(蒙语)——蒙古筝⑨延边地区的“伽倻琴”Gayakog(朝鲜语)——朝鲜筝•山东筝曲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山东筝曲由两大部分组成:1、属“八板体”的传统乐曲2、是由山东琴书的闹场音乐和唱腔移植衍化而成•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高山流水》1、高自成先生编创并广泛流传的山东古筝名曲2、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联缀而成3、曲名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实则是表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触景生情的感情抒发十三、北方梆笛音乐•现笛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南方流行的曲笛,因伴奏昆曲得名;另一种是在北方流行的梆笛,因伴奏梆子戏得名•与笛子分类相适应的是,我国的笛子曲也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笛曲歌唱性强,强调气的运用;北派笛曲风格奔放,强调指的运用十四、弦索十三套•弦索是以弦乐器为主的管弦乐合奏的通称•弦索十三套指的是弦索的合奏音乐,因有十三套乐曲而得名•弦索十三套的主要乐器有琵琶、弦子(三弦)、筝、胡琴(二胡)4件•13首套曲中经常演奏的乐曲有《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十五、鲁西南鼓吹乐•鲁西南鼓吹乐是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地区和济宁地区的一种鼓吹乐•鼓吹乐和吹打乐的异同:•鼓吹乐和吹打乐都是以吹管乐器或管弦乐器与打击乐一起合奏•鼓吹乐是以吹为主,打击乐处于伴衬地位•吹打乐是吹管乐器或管弦乐器的演奏与打击乐的演奏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鲁西南鼓吹乐使用的基本乐器为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也有少量弦乐器以一支中音唢呐为主奏的“单大笛”乐队编制以两支中音唢呐为主奏的“对大笛”以锣笛为主奏的戏曲吹奏形式专门演奏卡戏的乐队形式以[开门]曲牌为基础的各种变体以[抬花轿]曲牌为基础的各种变体吸收地方戏曲音乐及其他器乐曲牌卡戏乐曲来源•乐曲结构形式:①单曲挂穗;②套曲•传艺方式:口传心授•主要变奏手法:重复变奏、板式变奏、移调指法变奏•常用调:尺字调、六字调、上字调、凡字调、五字调等十六、冀中鼓吹乐•曲调来源:民歌、南北曲曲牌、地方戏曲曲牌、唱腔和民间器乐曲牌等•冀中鼓吹乐按乐器组合分为三种类别:①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班;②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北乐会;③以管子和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歌会•《放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冀中吹歌会曲目十七、旋律音调结构•调式以徵调式居多,顺次是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最少•较为常见的是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其中使用的最多,又具有本区特色的是含变宫的六声音阶和含清角的六声音阶•齐鲁燕赵支脉民间音乐的旋律音调较为多样,主要的有三种:1、宽声韵音调,多以单四度为特征2、窄声韵音调,或单独出现,或与宽声韵音调相间出现3、六度或六度以上的跳进音程二黄•来源于汉剧。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京胡。二黄在胡琴上的定弦是低音sol、re弦。起音和落腔一般都在板位上,所以二黄唱腔的起落,行话叫作“板起板落”。二黄唱腔中有很多节奏形态,行话叫板式,最基本的是“二黄原板”,其它板式都是从原板发展变化而来的•常用板式有:二黄原板、二黄慢板、二黄散板、二黄摇板、二黄导板、二黄回龙西皮•来源于秦腔,在胡琴上的定弦是低音la、mi弦。西皮的曲调跳跃、活泼、刚劲有力,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毅以及愤懑、激昂的情绪。西皮的板式比二黄更丰富,最基本的板式也是原板•常用板式:西皮原板、西皮慢板、西皮流水、西皮快板、西皮二六
本文标题:中国民族音乐(第三章 齐鲁燕赵支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4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