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三 时政热点的历史思考
热点一中国梦时政热点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中国梦”,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包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追求“坚船利炮”之梦;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追求“自强”“求富”之梦。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追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寻求复兴之梦。4.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三大改造实现社会主义之梦;“一五”计划、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之梦;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之梦。1.“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D.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答案B解析“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这导致李鸿章“终无所成,皆由所取”,选B项。2.“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答案D解析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由此看出,不成熟的关键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选D项。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解读。中国主张和平崛起,所以“中国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大,故①③④正确。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综合实力与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不相同的,故②错误。4.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黄埔军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向前(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听说广州的国民政府要办军官学校,就去了广州。有一天,徐向前跑去听孙中山的演说,他回忆道:“记得大意是讲三民主义……孙中山明确表示以俄为师,使我更坚定了报考黄埔军校的决心。……后来,蒋介石嫡系部队里的许多将领,都是黄埔生。……共产党员蒋先云同志北伐战争时当团长,负了伤,坐着担架指挥冲锋,牺牲时年仅28岁。”——据《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1921~1949)》材料二徐向前、许光达……等百余名黄埔同学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延安黄埔同学分会,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八路军参谋长——摘者)和重庆会友陈宏模莅临大会。……大会致电校长蒋介石表示要加强黄埔同学团结,促进全国团结抗战的通电。——陈伙成、王建强《中国共产党与黄埔军校》材料三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由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在台湾,1991年,邓文仪等在台黄埔同学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发扬黄埔精神……架起了一座海峡两岸及海内外黄埔同学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王国举《论黄埔精神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和意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判断,徐向前报考黄埔军校和组建延安黄埔同学分会时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什么?据材料概括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2)据材料三,“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什么能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成立的政策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答案(1)背景: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合作抗日。贡献: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将领;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2)精神家园:沟通同学联系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意愿。因素: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当局放宽两岸交流的限制。(3)民主进步;不怕牺牲;团结合作;民族复兴。热点二三农问题时政热点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颁布。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共分8个部分33条,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3.近代三农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中共成立后,十分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4.现代“三农”问题: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分配北方无主荒地恢复小农经济B.刊印《农政全书》推广生产经验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分配北方无主荒地恢复小农经济,A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朝著作,B项错误;北魏统治区不包括长江流域,C项错误;翻车是三国时期创制的,D项错误。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到一条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指李秀成)皆不屑看也。”下列是小组同学就此发表的看法,正确的是()A.没有参考价值,是对太平天国的污蔑B.印证了《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C.是可信的,反映了李秀成对洪仁玕不屑D.《资政新篇》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战争,而《资政新篇》则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因为它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所以不为当时的人所理解,包括李秀成这样的太平军高级将领也是如此,选B项。3.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阳人民公社是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B.人民公社体制在我国存在了30多年C.集中管理,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人民公社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反映向阳人民公社是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A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存在了20多年,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C项错误。人民公社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D项正确。4.“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是其核心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材料二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经历的几个步骤。(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材料三的变革方式是对材料一、二变革方式的彻底否定吗?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答案(1)步骤: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2)原因: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农业合作化规模和公有化程度。特点: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影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生产者积极性。(3)不是。公有制前提不变,农民只是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4)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关注民生;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热点三大国关系时政热点乌克兰政治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费希尔说,从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口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讲乌克兰语,生活在中西部地区,更倾向于亲近欧盟。1.中日关系(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2)1931~1945年,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下,取得最终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反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近年来,中日在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上纷争不断。2.中美关系(1)近代,美国参与列强侵华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美国共和制;抗战时期支援中国抗战。(2)现代,1949年~1972年,中美对抗;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后,中美之间既合作又对抗,以合作为主。3.中苏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采取“一边倒”方针,苏联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各个方面受苏联模式影响巨大。(2)20世纪60年代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把苏联作为头号敌人,80年代后,中苏关系逐步缓和。1.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选择C项。2.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当指()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C.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答案C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所以尼克松说“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3.对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沈志华教授认为:“中苏之间谈的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原则问题,就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中国有一套解释中国共产党行为、政策的理论,苏联另
本文标题: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三 时政热点的历史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3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