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共同点:两个因素(W,G),两个行为(买、卖)区别: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商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W-G’形式次序相反先卖后买先买后卖起、终点不同WG媒介不同GW内容目的不同满足自身需要价值增殖限度不同有限无限(1)资本总公式:G-W-G’,代表了一切资本运动的目的。2、资本总公式矛盾(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要求增殖要求等价交换3、劳动力成为商品(1)劳动力的定义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3)劳动力商品的两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殊性: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特殊性:包含有历史道德的因素。表现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②劳动者繁育后代;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劳动者应用生产资料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G……W13元13元Pm10元A3元劳动4小时具体劳动生产1皮鞋转移Pm10元;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3元W……G13元13元G……W23元23元Pm20元A3元劳动8小时具体劳动生产2皮鞋转移Pm20元;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6元W……G26元26元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m=26-23=3元剩余价值m=13-13=0元“一定点”: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三个概念——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时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2、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是历史范畴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划分依据:用于生产的两部分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2)定义:不变资本(c):以Pm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会增殖可变资本(v):以A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增殖商品价值的构成:w=c+v+m(3)区分意义:揭露了m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科学表示剥削程度m’提供了科学依据。4、剩余价值率(1)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又称剥削率。m’=m/v;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2)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的总量M。M=V×m/v=V×m’5、资本主义工资(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2)理解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是区分劳动力和劳动(3)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4)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5)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6、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可用c:v表示。资本构成从物质形态考察Pm:A1台机器:一个A2台机器:一个A从价值形态考察C:V4000C:1000V8000C:1000V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反映7、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048必要劳动时间10剩余劳动时间m’=100%m’=150%受生理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工作日最终长度取决于阶级力量对比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生产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048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m’=100%028剩余劳动时间m’=300%必要劳动时间(3)超额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单个资本主义企业直接动机;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联系:1、绝对m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又是相对m生产的起点2、本质上一样,都是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区别:1、物质技术基础不同2、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二、剩余价值的分割(1)生产成本(K)定义: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之和,又叫成本价格。商品价值w=c+v+m=K+m(一)产业利润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的真实来源被掩盖。(2)利润(P)定义:当m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w=c+v+m=K+m=K+P(P=m)P与m的关系:实质相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进一步掩盖了m的来源。(3)利润率(P’)定义:m/(c+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与m’的关系: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区别——质(表示关系);量(计算公式)影响利润率高的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直至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进而获取平均利润。部门资本m’m商品价值cvc+v食品7030100100%3013030%织纺8020100100%2012020%机械9010100100%1011010%共计24060300-60360--低位构成中位构成高位构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利润率202060生产价格12012012036020%20%20%20价格与价值-100+100(2)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P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全社会预付资本总量(3)平均利润()P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利润的本质和来源。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的形成P转化为P的同时,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P(2)生产价格的定义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见前例)即:生产价格=K+(3)生产价格的出现对价值规律的影响生产价格出现前: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出现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的出现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二)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1、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的定义、作用(2)商业利润:源泉: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数量:商业利润=平均利润2、借贷资本与利息(1)借贷资本定义(2)利息:源泉: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数量:利息平均利润3、银行与银行利润(1)定义(2)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吸收的存款(3)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平均利润4、资本主义土地与地租(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2)资本主义地租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数量: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直接受雇于农业资本家。(3)级差地租定义:是指租种较好土地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等质量的不同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具体形态: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优、中等地↑劣等地↑(4)绝对地租条件:定义:不论土地好坏,只要租种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社会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的价值k+p↑k+m↑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农产品必须也只能按其价值出售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个别生产价格农产品价值—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一、私人垄断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私人垄断的形成3、垄断的定义众多企业自由竟争(生产和资本集中)少数大企业(生产和资本分散)垄断可能性必要性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格规律垄断利润的源泉(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二)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混合联合公司(四)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加剧了竞争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和双重作用:1、实质:通过控制国家机器,加强对国内外劳动人民的剥削,使垄断资本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2、双重作用:促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技术出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阻碍了经济发展。第三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一)必然性: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二)长期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标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4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