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求得浑元力的桩法,故名浑元桩。浑元桩是一切桩法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叙述的时候,尽可能的详细一些。(一)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首先要凝神定意,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稍外分呈外八字形,膝关节微弯曲,胯部微收臀部似坐非坐,小腹应常圆,胸间微含蓄,两手在胸前呈抱球状,手心向内,两手间距两拳左右。肩撑肘横,力贯掌心。头直目正,颌下若夹一乒乓球,腋下若能容球,顶心如有细绳吊系。以上就是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二)平行步浑元桩的意念前文已述,区别健身与技击在于意念活动的不同。如果是练养生,只要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做休息式的运动就可以了。如果是练技击,则要求在摆好姿势以后,首先要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将精神放大,设想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顶天立地“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概。然后再逐步调整检查,身体各部位的具体技术要求。达到精神与肢体的高度统一。在调整了身体的外形以后,开始注重意念活动,即精神假借。这是桩法的核心内容:先设想整体环抱着一棵大树(不是真正意义的大树,而是符合我们的想象,能与我们的手臂、胸部、腹部、以及下肢各身体部位都能吻合的,想像中的大树),当然真的大树,不可能长成我们要求的这样。随之再设想,两手和双臂乃至全身抱着这棵树分别做向上拔、向下栽、往里挤压、往外扒、往前推、往后拉以及摇晃等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意念假借用意不用力,动作越小越慢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大树引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能有那么点意思就够了。要注意凡想像中与树接触的身体部位,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和两臂微动之意。待这种意念活动,有了初步的感觉以后,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下去,又横向把他的皮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拉、刚往起拔又摇晃它等等。因为抱树的意念训练,是和将来的技击实用分不开的。现在是抱树、推树、摇晃树,将来就是要用摸索到的拳术力量,变成推人、拉人、放人。实用时,用力没有固定程序,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不能按事先安排好的工作顺序去练习。再提高一步,到了训练有素的时候,就应在意念训练中,建立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合上、又想拉、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做。想了又没想,做了又没做的模糊状态,就好像一张白纸能够画出任何美好的东西。在技击方面言之,就是后发先至的待发状态。即已接未触之时的松紧状态。其最终培养出来的力量是:碰到哪儿,那儿才会有迅速的反应,碰不上就什么也没有的高度省力的奇妙境界。所谓模糊的感觉不是发呆,而是精神的高度集中,就像足球守门员准备扑点球那样。意拳站桩开始要求用意不用力,但很快就能做到意到力到,最后要做到意力不分。真到了应敌或者遇到歹徒的时候,什么意什么力就都谈不到了。按拳学老前辈所述,习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也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善于游泳的人,身在水中,往往忘记了水的存在。正因为忘记了水的存在,才游得更好更自在,就是这么个道理。在练习技击桩的时候,要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围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潇洒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芗斋老人称此为技击入手的“不二法门”。(三)平行步浑元桩详细技术分析以下就浑元桩身体各部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头:头的位置对人的整体运动非常重要,不同的头部位置可以引起不同的状态反射。练习健身桩要求头顶好像有绳吊系,能使身体感到挺拔就可以了。练习技击,则要把绳吊系的位置,调整到颈后的发际部位。也就是颈后有头发与没头发的分界处的中间部位,而不是第七颈椎。这一微小的变动,将对全身力量的均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颈:颈下若能容球。脖子下面,好像夹着一个乒乓球。这个要领,对练习技击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调动背部大肌肉群参加整力的发动。其二,保护了颈部易被攻击的软弱部位。拳谚说:喉头永不抛,会遍天下众英豪。许多练习技击的人,在开始练功的时候,忽略了这个问题,给以后纠正错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胸背:要求背紧胸松。胸部微收,使后背感到有力。扬脖挺胸绝对错误。要有在冬天身上披着斗篷的那种感觉。肩肘:要求肩撑肘横,力贯掌心。肩撑肘横不是沉肩坠肘。意拳讲:学拳不须慌,间架配适当。意拳间架,由两个肘尖与颈后构成的三角组成。这个区域是自身守卫的营盘要严加防守。与此同时,肩撑肘横使动作幅度比较开阔便于发挥攻防技术。两个肘尖的定位,在力量的发挥上,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怎样动作,两肘尖不许忽而靠近忽而远离,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打个比方,意拳间架好像中国象棋的布局:头部即为将帅,两肘算是双象,而两手就是双士了。手:两手距离约二、三拳,十指分开,虎口微撑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之感。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腹臀:小腹应常圆。臀部似坐非坐,胯部微收,好像坐靠在一个纸做的椅子上,随时都可能垮掉,要保持自己不能摔倒,始终拿着那股劲儿。意拳周身无点不弹簧,整个身体就是一个大弹簧,最大最主要的弹簧就安放在前面大腿根的胯上。往后练习发力的时候,这个部位就是技术的关键。髋部的退让性工作,好像举重训练中的负重下蹲。这将对拳术中极为重要的“鼓荡”功夫有决定性的影响。膝:芗斋老人曾说:“膝盖骨一处力之生发动用颇堪玩味”。两膝扣合又有外撑之意,由膝骨至脚面有由脚面至膝骨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总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膝内曲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借鉴举重训练“引膝”的技术,大腿前面好像有水从腿根向膝盖下流动,这样拉长大腿的肌肉纤维,对发力具有很好的帮助。脚:脚后跟如踩着一个小虫子,既不能把他踩死,也不能让他跑掉。如此控制才能使跟腱处于工作状态。(四)平行步浑元桩训练自测以上所述,是浑元桩的一系列技术规范。那么怎么能检查站桩是否基本正确呢?有许多练站桩的人,从外形上看像那么回事。可经不住检验。当辅导者推他的胳膊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太僵硬,碰到他的两臂结果整个人都被推动了,这就是说他的胳膊成了传递受力的工具;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碰胳膊,他的间架就瘪了,这两样都不对。说明他不懂站桩的道理。正确的反应应该是像按弹簧一样;你推他、压他、拉他、托他到一定程度,他都会反弹回来,这才是站桩所要求的状态。再举个例子,站桩是好像棒球比赛的接球手那样,高速飞来的投球,硬碰硬的去接,肯定接不住还可能受伤。应该在触球的一刹那,往后懈一下力,就能稳稳地接住球了。再打个比方,练功者应该像大宾馆的弹簧门一样,你去推它,它是一定会弹回来的。要“放”人则像托排球一样,硬顶不行伤手指,软了不行持球违例。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时机,“一触即发”。意拳讲究周身无点不弹簧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在检查练功者站桩是否正确的时候,经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他采取抱树的意念,我们用手向里去挤压他的胳膊,他则用习惯的用力方式,向外作直接的抵抗,这是错误的。其结果非但用不上,反而容易被利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来自外界的力量越大,越应该通过意念将怀中的大树抱紧,此时力量会增大很多,这才是站桩时应该达到的整体撑抱力,是整体力的统一与协调。前者的用力,是人们的局部习惯用力,是笨拙的用力方式。而后者是通过训练有意识地加强了整力的培养,是技术性的功力体现。类似的例子,如果你用局部的力量,去直接克服压在你前臂上的,对方的向下的按压力量,你会感到很吃力。此时你如果用意念去想象,用手去抓握住前面的一棵小树,你的力量顿时会感到增大了许多。因为前者的力量是局部抵抗,而后者则是整体的加强。检查桩功正确与否,还要看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工作状态。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能站几个小时的桩,因而沾沾自喜。但一旦指出他的身体根本不在工作状态的时候,会让他大失所望。因为他站桩时,只有一个空架子,没有内容。就是说它的关节韧带乃至肌肉,都没有处在应感而发的预备动状态。具体来讲,他的脚下往往是全脚掌着地,脚跟没有一点空灵的意念,脚心没有内吸的感觉。因此他的跟腱处在松弛的状态,也就是说根本不工作。加上意念活动,跟腱应该坚挺呈弓弦状态。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练功者,一旦叫他脚上加上意念活动,他很快就会原地上下颤动,坚持不了多少时间就累得不行了。原先能站三、四个小时的功夫一下子就没了。意拳站桩要求“骨缩筋伸”,所有的关节,特别是大关节处的肌腱都要处于弓弦状态。从事意拳教学的辅导者,应该经常用手检查练功者的膝关节腘窝处的肌腱和肘关节大小臂连接处的肌腱。摸一摸这些地方的肌腱,是否处于弓弦状态。也就是工作没工作。大关节处的肌腱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是站桩有效无效的重要标志。只有肌腱处于工作状态,才能达到全身的连通,肌肉的预先拉长则有利于发力的实施。以上所述,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意拳浑元桩有关精神训练和身体各部的具体技术要求。这些并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东西,除了摸肌腱的方法,在一些训练有素的练功者身上,当他站桩时有了临敌的假想之时,会在他全身的皮肤上,看到一粒粒的斑点突起(俗称鸡皮疙瘩)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毛发如戟”。这既是一种训练水平的表现,也是说明此时这个人具有极强的攻防倾向。“外练筋骨皮”提高皮肤的灵敏触觉,是意拳站桩独特的训练手段。以上基本上是意拳(大成拳)的原则、原理加上个人训练及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如果能给广大意拳爱好者一丁点儿启发和帮助,则喜不自胜。浑元桩桩势浑元桩分坐式、站式、走式三种,健身常用坐式和站式。经中西医专家验证,浑元桩具有科学性,符合人体生理学,是以静坐(站)达到全身各肌肉群和内脏器官的运动,是一种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有氧健身运动。一、坐桩:选择适合个人身体高度的坐凳,凳面较硬为佳,臀部半坐于凳上,使坐骨受力,臀大肌大部放松,腿部肌肉放松,足跟提起,足涌泉穴前部、足尖着地,两大腿面与地面平行,小腿垂直于地面;头部上顶(竖项),下颏微收,扣齿,嘴微闭,舌抵上颚,用鼻呼吸,肩下沉,肘下垂,两臂环抱于胸腹间,手心向内,五指自然分开,拇、食指微向前翻转,肩、肘、指不要过度弯曲,均圆滑过渡,两中指间距一拳,含胸(不可挺胸夹胸)使胸大肌向两侧抻拉,两肩胛骨外展,使前胸后背呈圆拱形,腹式呼吸,吸气时放肛,呼气尽力提肛,呼吸速度要匀细缓慢,坐姿要中正二、熊形桩: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脚尖不可内扣外展),两腿弯曲(依体能定高矮),膝间距同脚距,膝向前挺,保持脑后、肩、臀、足跟成一线,如靠墙站四点全贴,上身头、臂、手、胸、背、呼吸法与坐势相同三、走桩:是为缓解站桩的疲劳,按上式弯腿行走(直线走、绕圈走均可),手保持原状或手心朝下均可,逐渐提高身体直到正常慢步走。浑元劲的求得方法浑元劲是指人的精神,气力园满浑厚统一起来的劲力。它的求得是由站浑元桩,浑元桩试力摸劲,和发劲组成。一、浑元桩浑元桩的姿势是两脚手行而立,两足略宽于肩,人体重心落在两脚的前脚掌上,脚跟略虚。两膝微微弯曲前顶上提,以处于下肢产生弹力。臀部下坐,背部后靠,两手抬到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臂半圆,腋半虚,两手十指分开,如抱球状,微微用力,以增长梢节的力量,并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注意大指与食指的虎口间应有撑夹之劲。食指与中指间也一样,总之手指之应有撑开的夹紧之劲。注意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即是:凡是关节之外,都需有往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势,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站此桩时,头顶如绳吊挂,这样可以振奋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的灵活性。肩部自然外开下沉。呼吸产生自然的深长细匀状态。两目微睁,神光内敛,以蓄养精力。在站桩中体察身体内部的变化,可以用心想,如“体察身体,各处松开了没有。全身放松,有置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又可增长技击之力量,有“凝神定意,清静无为”之意。它是以养气为主的,郭云深
本文标题:平步浑圆桩精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8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