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核心突破一文本论证分析——着眼“三要素”,关系作用细分析第一章专题二论点·论据·论证概括论述思路,把握理据关系内容索引论点·论据·论证理解必备知识濡染书卷气,培育我正义胸中存浩然,振作我精神课前素养积累华罗庚评卢纶诗歌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了此诗,认为大雪纷飞之时不可能看见大雁的踪影,于是写道: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他在质疑之后未停止思考,并询问了有关专家。至此,华罗庚才明白卢纶没有错,是自己观察体验不够。你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塞外气候变化莫测,经常在阴历八九月和三四月下大雪。比如有一年正是中秋节,而燕山北麓大雪纷纷扬扬,化了一天尚未化透,大地白茫茫一片。而这时正是北雁南归的季节。到了晚上,群雁都憩息在草丛里,间或有掉队的孤雁在空中飞过,常发出寻伴的嘹亮叫声。这时夜黑,人们看不见雁飞,却能听到雁鸣。一、论述类文本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根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二、论证三要素(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三、论证结构和思路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本论是论述类文本最关键的部位。其内部层次有: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就是以列举事例、数据来证明论点。其优点是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有利于增强说服力。举例论证很少单用一个事例,往往是多个事例连用。这时要注意分析不同例子间的关系。如不同例子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例子有正反关系、递进关系等。2.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又叫理论论证,即引用别人的话,引用别人的观点、理论和有关论证来证明观点。其好处是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如果引用的是一些文化名言或富有文采的语言,则又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文采等。3.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其优点是使事理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易懂,形象生动。4.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也叫比较论证,就是将正确的事或理与错误的事或理进行正反对照,让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从而达到论证目的。其优点是能使事与理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更鲜明地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正反对比论证有时与例证、引用综合运用。分析对比论证,关键在于找准对比点或对比的方向、角度。阅读《咬文嚼字》第六段,完成文后题目。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教材助解1.该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该段的论述层次。3.该段举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是想证明什么论点?4.该段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哪些?答案1.该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2.请简要概括该段的论述层次。答案先提出该段的中心: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再解释什么是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后从两个方面阐释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两个特点,重点阐述了联想意义的难用特点。3.该段举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是想证明什么论点?答案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4.该段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哪些?答案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答案概括论述思路,把握理据关系掌握关键能力全国卷对论证方面的考查,主要在论述思路及理据关系两个层面展开,因此,准确概括论述思路,准确把握理据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至关重要。一、准确概括论述思路见课本例1.准确概括全文论述思路(1)阅读要善于圈出两类关键词句。一类是点明观点的关键词句,这样的词句有:标题、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及其他能揭示文意的词语、句子。一类是层次标志性词句,如过渡词句,特别注意两种关键词: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点拨关键②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2)善于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论部分段落较多,应思考它们之间是否是并列、递进、因果、对比、总分等关系。(3)切分层次,概括层意。在概括出段意的基础上,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并关系取其“和”,总分关系取其“总”,偏正关系取其“主”。2.准确概括段内思路层次(1)一读二辨“一读”指的是在标出句数后的精读、细读,同时,要有全文意识,注意该段与上下段之间的联系。“二辨”(分辨段落类型):段落类型从表达上来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四类。一般论述类的重点是议论段和叙述段。强调分辨段落类型,是因为段落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2)三扣四抓“三扣”指要扣住段落中心。分析段落结构,如果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段落,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之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段落,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段落,第一层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四抓”指抓住层次标志词语。段落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段落层次的突破口。这一方法很简单,找到这些标志,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有些段落,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段落的另一个层次。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文中画线句子论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渔网”等纺织用品。解析答案√解析原文重点说明“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这一基本观点。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作者提供了《诗经》记载、写字材料和造纸原料三个论据。各选项中,B、C、D三项中分别涉及支撑作者观点的论据。但A项不在设问的区间内,因此,A项不能作为论证作者观点的论据。二、准确把握理据关系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③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4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
本文标题:论述文三要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6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