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操作系统 第2章 处理机管理
第2章处理机管理计算机系统中,最宝贵的资源是CPU。为了提高它的利用率,需要引入多道程序设计的概念。当内存储器中同时有多个程序存在时,如果不对人们熟悉的“程序”概念加以扩充,就无法刻画多个程序共同运行时系统呈现出的特征。因此,在本章将给出操作系统中的重要概念:“进程”。它将是在多道程序运行环境下,系统资源分配和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本章着重讲述四个方面的内容:退出(1)进程概念的引入;(2)进程的组成与管理;(3)处理机的调度算法;(4)处理机的二级调度与作业管理。2.1进程2.2进程控制块2.3进程的调度与管理2.4作业调度2.1进程2.1.1多道程序设计所谓“程序”,是一个在时间上严格有序的指令集合。程序规定了完成某一任务时,计算机所需做的各种操作,以及这些操作的执行顺序。在没有引入多道程序设计的概念之前,只要一提到程序,就表明它独占使用系统中的一切资源,如处理机(指它里面的指令计数器、累加器、各种寄存器等)、内存储器、外部设备以及软件等,没有其他竞争者与它争夺与共享。在单道程序设计环境下,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资源的独占性:任何时候,位于内存中的程序可以使用系统中的一切资源,不可能有其他程序与之竞争。(2)执行的顺序性:由于内存中每次只有一个程序,因此各个程序是按次序执行的,即做完一个以后,再做下一个。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一个程序运行过程中,又夹杂进另一个程序执行的现象存在。图2-1(a)对程序执行的顺序性做出了解释。假定有三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是前后占用CPU执行一段时间,中间要求打印输出。具体是:程序A所需时间为(4,2,3),程序B所需时间为(5,4,2),程序C所需时间为(3,3,4)。不难看出,总共需要30个时间单位,才能把它们执行完毕。从横坐标上看,在时间区间(4~6)、(14~18)以及(23~26)中,CPU为了等待打印结束,在那里空闲等待。(3)结果的再现性:只要执行环境和初始条件相同,重复执行一个程序,获得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内存中允许有多个程序存在,它们轮流地使用着CPU。这时,上述的三个特点就都荡然无存了。“资源的独占性”被打破了。比如,内存不再只由一个程序占用,而是被分配给若干个程序使用;又比如,原来内存中的程序进行输入/输出时,CPU就只能空转,以等待输入/输出操作的完成。现在,当程序A等待输入/输出操作完成时,就可以把CPU分配给内存中的另一个可运行的程序B去使用。这样,CPU在运行程序B,外部设备在为程序A服务。图2-1(b)中的时间区间(4~6)正好是这种情况。“执行的顺序性”被打破了。从图2-1(b)中可以看出,时刻6程序A打印完毕,按说应该继续执行,但是CPU已经分配给了程序B,因此程序A只能等到时刻9在程序B请求打印时,才能重新获得CPU。这就是说,在程序A执行过程时,夹杂进了程序B的执行,打破了程序执行的顺序性,内存中多个程序的执行过程被交织在一起。从宏观上看,好几个程序都在运行着(比如,在时间区间4~12,程序A和程序B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在时间区间12~17,程序B和程序C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而从微观上看,每个时刻CPU只能为一个程序服务,因此运行着的程序都是走走停停。总之,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各个程序的执行已经不再可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执行次序执行了。“结果的再现性”被打破了。举例来说,为了了解某单行道的交通流量,在路口安放一个监视器,功能是有车通过该路段时,就向计算机发送一个信号。为计算机系统设计两个程序:程序A的功能是接收到监视器的信号时,就在计数单元COUNT上加1;程序B的功能是每隔半小时,将计数单元COUNT的值打印输出,然后清零。COUNT初始时为0,两个程序的描述如图2-2所示。因为现在是多道程序设计环境,程序A和程序B同时在内存。当然,内存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的程序存在。由于执行的顺序性被打破了,这些程序的执行过程被交织在一起,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为了突出,单单挑出程序A和程序B来研究。在它们之间,不排除会有这样的执行顺序发生:A1A2B1B2A1A2B3,即在程序B做了B1和B2后,没有直接执行B3,而是中间插入了程序A的两个操作,这就出现了问题。假定系统在发生这一执行顺序前,情况一直正常,计数器COUNT里的值是9。现在由A1收到监视器发来的第10辆车通过的信息。于是由A2在COUNT上完成加1的操作,使得计数器COUNT取值为10。紧接着在B1延迟半小时后,由B2将COUNT中的10打印输出。这时又做A1,它此时收到的是第11辆车到达的信息,通过A2,COUNT里成为11。这时做B3,把COUNT清零。结果该系统把第11辆车漏掉了,少计算了一辆车。要重现这一情况是困难的,因为无法清楚何时会出现这种执行顺序,这恰好说明了结果再现性的不复存在。2.1.2进程的定义“进程(Process)”是现代操作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管理实体。它最早被用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ULTICS系统和IBM的CTSS/360系统,不过那里称其为“任务(Task)”,其实是两个等同的概念。由于要通过进程概念来描述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程序的并发活动,程序对资源的共享和竞争,而这一切又千变万化,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因此迄今为止对这一概念还没有非常确切和统一的描述。有的人称“进程是任何一个处于执行的程序”;有的人称“进程是可以并行执行的计算部分”;有的人称“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在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也有的人称“进程是一个实体。当它执行一个任务时,将要分配和释放各种资源”。综合起来看,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来描述进程:(1)进程是程序的一次运行活动。(2)进程的运行活动是建立在某个数据集合之上的。(3)进程要在获得资源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运行活动。2.1.3进程的特征由于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因此程序是进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程序,犹如无米之炊,是根本谈不上进程的。这就是说,进程与程序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但进程又不等同于程序,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进程的主要特征以及与程序的区别有如下几个方面。(1)“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然进程强调的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程序是一组有序指令的集合,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它不涉及“执行”,因此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可以这么来理解,一套电影拷贝相当于一个程序,它可以长期保存;该拷贝在电影院的一次放映,就相当于一个进程。(2)不同进程可以执行同一个程序。从进程的定义可知,区分进程的条件一是所执行的程序,二是数据集合,因此,即使多个进程执行同一个程序,只要它们运行在不同的数据集合上,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进程。例如,一个编译程序同时被多个用户调用,各个用户程序的源程序是编译程序的处理对象(即数据集合)。于是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进程,它们都运行编译程序,只是每个加工的对象不同。由此可知,进程与程序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3)每一个进程都有自己的生命期。既然进程的本质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因此当系统要完成某一项工作时,它就“创建”一个进程,以便能去执行事先编写好的、完成该工作的那段程序。程序执行完毕,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后,系统就“撤消”这个进程,收回它所占用的资源。一个进程创建后,系统就感知到它的存在;一个进程撤消后,系统就无法再感知到它。于是,从创建到撤消,这个时间段就是一个进程的“生命期”。(4)进程之间具有并发性。在一个系统中,同时会存在多个进程。于是与它们对应的多个程序同时在系统中运行,轮流占用CPU和各种资源。这正是多道程序设计的初衷,说明这些进程在系统中并发执行着。(5)进程间会相互制约。由于进程是系统中资源分配和运行调度的单位,因此在对资源共享和竞争中,必然会相互制约,影响了各自向前推进的速度。2.1.4进程的基本状态进程间由于共同协作和共享资源,导致生命期中的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比如一个进程在等待输入/输出的完成,这时它不能继续运行。另一种情形是一个进程是可以运行的,但由于操作系统把处理机分配给了别的进程使用,于是它也只能处于等待。只有当前占有CPU的进程,才真正在处于运行。于是,进程在其生命期内,可以处于下面3种基本状态之一。(1)运行状态:获得CPU的进程处于此状态,其对应的程序正在处理机上运行着。(2)阻塞状态:进程为了等待某种外部事件的发生(如等待输入/输出操作的完成,等待另一个进程发来消息),暂时无法运行。阻塞状态也称等待状态或挂起状态。(3)就绪状态:已具备运行所需的一切条件,只是由于别的进程占用处理机而暂时无法运行。一个进程的状态,可以随着自身的推进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其从一种状态变迁到另一种状态。图2-3是进程状态变迁图,箭头表示的是状态变迁的方向,旁边标识的文字是引起这种状态变迁的原因。从图2-3看出,一个正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比如会由于提出输入/输出请求而使自己的状态变成为阻塞。由于这是进程自己提出的请求,“知道”到这里就会阻塞,以便等待输入/输出的完成,所以这属于进程自身推进过程中引起的状态变化。在输入/输出操作完成后,会使某个进程的状态由阻塞变为就绪。由于被阻塞的进程并不知道它的输入/输出请求何时能够完成,因此这属于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状态变化。处于就绪状态与阻塞状态的进程,虽然都“暂时无法运行”,但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已做好了运行的准备,只要获得CPU就可以投入运行;而后者要等待某事件(比如输入/输出)完成后才能继续运行,因此即使此时把CPU分配给它,它也无法运行。2.2进程控制块2.2.1进程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个进程创建后,需要有自己对应的程序以及该程序运行时所需的数据,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仅有程序和数据还不行,我们知道,进程在其生命期内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的,暂时停下来以后,至少应该要有一个属于它专用的地方,来记录它暂停时的运行现场。否则,它再次被投入运行时,就无法从上次被打断的地方继续运行下去。因此,为了管理和控制进程,系统在创建每一个进程时,都为其开辟一个专用的存储区,用以随时记录它在系统中的动态特性。而当一个进程被撤消时,系统就收回分配给它的存储区。通常,把这一存储区称为该进程的“进程控制块”PCB(ProcessControlBlock)。由于PCB是随着进程的创建而建立,随着进程的撤消而取消的,因此系统是通过PCB来“感知”一个个进程的,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这样,在计算机系统内部,一个进程要由3个部分组成:程序、数据集合以及进程控制块PCB。图2-4表示了进程3个组成部分的可能关联情形。其中图2-4(a)表示程序和数据集合存放在一个连续存储区的情形;图2-4(b)表示程序和数据集合在不连续存储区的情形;图2-4(c)表示同一个程序运行在不同数据集合上时,形成两个进程的情形。2.2.2进程控制块(PCB)的内容随操作系统的不同,PCB的格式、大小以及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地,在PCB中大致应包含如图2-5所示的4方面的信息。表2-1是实时操作系统RTOS中PCB的具体构成,每个PCB占用22个字节的存储区,两个字节为一个字,各字的内容和作用如下:(1)TPC:随时记录该进程所对应的程序执行地址。最初它是程序的入口地址,随后是进程暂停时的断点地址。(2)TAC0~TAC3:该操作系统运行的主机共有4个工作寄存器AC0~AC3。进程程序暂停执行时,就将工作寄存器的当前内容保存在此,所以这4个字加上TPC就构成了进程PCB中的现场保护区。(3)TPRST:记录该进程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和进程的优先数。(4)TDELAY:当要主动让进程推迟一段时间再执行时,在此存放所需要延迟的时间间隔。(5)TLNK:这是PCB的队列指针,里面总是存放队列中下一个进程的PCB地址。若该PCB位于队列尾,则TLNK=-1。(6)TUSP:该进程专用的堆栈指针,是进程程序运行时的工作区。(7)TELN:若本PCB不够使用时,可以开辟一个PCB扩展区,并用这个指针指向扩展区的起始地址。(8)TID:进程的标识,也就是该进
本文标题:操作系统 第2章 处理机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0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