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同步练习试题【3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同步练习试题【3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文。(12分)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1)俱为安思顺牙将__________(2)非公不能定__________[:]【小题2】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A.接着(郭子仪)流着泪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B.接着(郭子仪)流着鼻涕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C.接着(郭子仪)流着泪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D.接着(郭子仪)流着鼻涕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小题3】李光弼向郭子仪“跪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从郭子仪对待李光弼的态度来看,郭子仪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答案】【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1)都,全。(2分)(2)平定、安定、安稳。(2分)【小题2】C(3分)【小题3】(2分)恐见诛【小题4】不计前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答到其中两点得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2分。)(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俱”与“具”的区别。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先观察各译句的区别所在,再根据文意和掌握的古汉语知识理解原句,与各项比较。本句是倒装句,“涕”是眼泪的意思,故C正确。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文意,抓住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行为描写谷贱伤农,根据短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回答问题。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李光弼的言行描写,从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概括人物形象。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⑴居十日()⑵不应()⑶望桓侯而还走()⑷无请也()【小题2】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可以已大风已逃秦矣B.不治将益深精益求精C.桓侯故使人问之故为之说D.君之病在肌肤则久已病矣【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使人问之智叟笑而止之B.聚室而谋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C.臣是以无请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桓侯遂死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小题4】翻译句子(4分)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⑵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小题5】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这里可以引出什么教训?(4分)【答案】【小题1】(1)止,停(2)答应、理睬.(3还,同“旋”,回转、掉转.(4)询问(各1分)、【小题2】B【小题3】C【小题4】(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2)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小题5】蔡桓公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居”“还”等字的释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此类现象多积累。A项“已”字分别是:治愈;已经。C项“故”字:分别是:故意;所以。D项中“病”字分别是:疾病;痛苦不堪。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的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臣是以无请也”的“以”字,解释为“因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解释为“用来”故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好治”“功”“索”“逃”等字的翻译。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写出从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即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甲]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选自《黔之驴》)[乙]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①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②,腹裂而死。牛历③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谓不自量力者也。注:①伙:同伴。②须臾:很短的时间。③历:经过。(选自《蛙与牛斗》)【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益习其声:(2)稍近益狎:(3)欲逾于牛:(4)此谓不自量力者也:【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于:欲逾于牛尝驾黄鹤返憩于此B.去:乃去去远矣C.者:觉无异能者此谓不自量力者也D.其:牛历其旁断其喉【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驴不胜怒,蹄之。__(2)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__【小题4】驴和青蛙的结局都是可悲的,更加可悲的是它们至死都不知死的原因,你能从驴或青蛙的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答案】【小题1】⑴习:熟悉。⑵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⑶逾:超过、胜过。⑷谓:叫作、称为。【小题2】D【小题3】(1)驴子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2分)(2)牛经过青蛙的旁边,把蛙的尸体践踏在泥土中。(2分)【小题4】驴: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徒有虚表,那些外强中干,无才无识的无耻之徒,最终会走向灭亡。青蛙:凡事要量力而行,要正确估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1)“习”在此的意思为“熟悉”,不能理解为“练习”等意思;(2)“狎”为“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3)“逾”在此意思为“超过”;(4)“谓”在此意思为“称为”,不能理解为“名词”。【小题2】A、对于在。B、离开距离。C、表猜测的语气----的人。D、他的他的。经分析,D项是正确的。【小题3】(1)“胜”是“能承受”的意思,“蹄”是“用蹄子蹄”;(2)“历”是“经过”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翻译这两句的意思的时候,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小题4】从驴或青蛙的身上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可以从“驴”或“青蛙”这个角度直接分析启示,也可以从“老虎”或“牛”这个角度间接分析启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点评:理解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大意,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4.牧竖①拾金刘元卿有牧竖,敝衣蓬首赤足,日驱牛羊牧冈间,讴而乐,意惬甚,牧亦善。一日,拾遗金一饼②,内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注释:①牧竖:牧童。②一饼:一块。【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4分)⑴敝衣蓬首赤足()⑵讴而乐()⑶心患失金()⑷自是歌声渐歇()【小题2】牧竖“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1)破(2)唱歌(3)担心(4)这【小题2】担心金子的安全,害怕金子丢失。启示: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敝”的意思古义都一样,理解为“破旧的”;(2)“讴”在此句中意思为“歌唱”,不能理解为“讴歌”;(3)“患”在此用为“动词”,意思为“担心”;(4)“是”在此为指示代词,不能理解为“判断动词”。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2】试题分析:一个贫穷的少年本来很快乐,就是因为拾到了一块金子,而变得郁郁寡欢,因为他怕丢了金子。从这个故事中也告诉我们不能过于看重金钱,否则你的心将为其所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点评:审题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之,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提取出来即可。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必须用原文语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③。(《新百喻经》)【注释】①颠踬(diānzhì):跌倒、摔跤。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1)公善之()(2)下房不足()【小题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小题3】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用文中的词语概括)(2分)【小题4】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即。(3分)【答案】【小题1】(1)以……为善(认为……很好/对)(2)足够,充足【小题2】C【小题3】犹豫不决【小题4】看问题片面(或者: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出于本位主义考虑问题)【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认为……好。②“足”一词多义,足够,充足。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同步练习试题【3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0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