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同步练习试题【9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同步练习试题【9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13分)陈元方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小题1】给文中画浪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3处)(3分)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A远近称之()B久而益敬()C家君法孤()D尝为邺令()【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小题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答案】【小题1】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小题2】A称赞B更加C效仿D县令【小题3】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安抚贫弱者)(3分,“以”意思要译出)【小题4】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效法家君。【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划分。划分的方法有:一个句子只有主谓,那么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介词开头的句子,把介词划开等。所以本小题句子可以这样划分: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中的“称”是称赞的意思。B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C中的“法”是效法的意思。D中的“令”是县令的意思。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去积累好文言实词,才能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学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绥”“抚”“以”“德”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安抚贫弱者)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从文中我们可以得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效法家君。这题只要考生稍稍读懂文言文,都可以找出。本题既考查了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考查了考生的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4分)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小题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①沿溯阻绝。绝:②或王命急宣。或:③不以疾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答: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答:【小题3】[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答:【小题4】[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答:【答案】【小题1】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小题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小题3】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小题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绝的意义很多,注意结合语境翻译,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①句时要注意“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为实在、确实。翻译②句时要注意“皆”“奇”两字是“都”和“奇异的景色”之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甲]文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概括总结出;[乙]文段从“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得出高的特点,“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得出奇的特点,“天宇晴霁、、、、、、”看出“秀”。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抒写祖国的山川,展现的对壮美山河热爱、喜欢、赞美之情,[甲]文段写了三峡的壮丽,【乙]文段突出三峡中神女峰的独特之美。抒发作者心中无限的热爱之情。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2分)(1)指物作诗立就()(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小题2】对下面句中加线“之”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忽啼求之(指书具)B.不能称前时之闻(的)C.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D.余闻之也久(他,指仲永)【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3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1)完成(2)通“攀”,牵引完成【小题2】B【小题3】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的诗。.【小题4】“不使学”(没选最后一段,道理上的原因学生可以不答)【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就”在此句中的意思为“完成”,不能理解为“靠近、就是”等意思;(2)“扳”为“通假字”,同“攀”。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2】试题分析:B.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无意思)。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3】试题分析:“奇”为“以----为奇”的意思,“宾客”是“请做客”的意思,“或”是“有人”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在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准确性。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4】试题分析:方仲永虽然聪明,但是后天却没有好好的学习,最终沦为普通人。所以,先天的天赋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点评:审题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之,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提取出来即可。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必须用原文语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4.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段,完成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3)执策而临之(4)安可诬一世之人【小题2】翻译句子。(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小题3】(3分)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小题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案】【小题1】(1)喂养,饲养(2)责问(3)鞭子(4)怎么4分)【小题2】(1)想要和一般的马(所获得的待遇)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皇帝命令封德彝推荐贤能,很久都没有推荐。(6分,每项2分)【小题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3分)【小题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食”在《马说》一文中有三个意思:吃、吃一顿、饲养,本句中第二个“食”是“饲养”;“策”在《马说》一文中有二个意思,一为“鞭子”,二为名词动用“驱赶”,本句中为“鞭子”。考点:文言字词解释点评:本题有不难,常见字词,易于理解。学习时,多阅读古文,掌握丰富的古文词汇,了解常见的句式和语言规则,培养自己阅读古文的语感。【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解释清楚关键字词的意思,第一句,“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不可得”,意为“做不到这样”;“安”:怎么;“求”:要求;“千里”:一下子跑千里的路。第二句,“策”:驱赶;“以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同步练习试题【9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0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