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你读懂检验报告单12拿到化验单,先看结果,再看参考值。参考范围测定结果3一、血常规二、肝功能三、肾功能四、血脂全套一、血常规(血液的组成)456血常规(主要研究血细胞)血细胞的发育过程7血常规报告单81白细胞:人体防御的卫士【参考值】成人:(4-10)X109/L新生儿-2岁:(15-20)X109/L9白细胞的组成1.中性粒细胞45%-77%2.淋巴细胞20%-40%3.单核细胞3.0%-8.0%4.嗜酸性粒细胞0.5%-5.0%5.嗜碱性粒细胞0%-1.0%中性粒细胞(45-77%)(1)生理性增高:年龄;日间变化;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妊娠与分娩;其他(2)病理性增多1)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如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2)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10(3)中性粒细胞减低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见于:①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②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③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⑤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等。11淋巴细胞(20%-40%)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的。(1)生理性增多: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成人0.8-4×109/L、儿童>7.2×109/L。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2)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3)减低: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12单核细胞(3.0%-8.0%)(1)生理性增多: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2)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嗜酸性粒细胞(0.5%-5.0%)生理变化(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嗜酸性粒细胞减低。1415增多(1)寄生虫病:肠道外寄生虫,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等,以及肠道钩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嗜酸性粒细胞呈轻度或中等度增高。(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呈轻度或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5)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暂时性增高。但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包括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0%-10%)(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2)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1617当有细菌入侵体内时,中性粒细胞能迅速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吞噬进而将它消灭。故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在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却很无奈,因为病毒非常小,会进入到细胞内,这时淋巴细胞可以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并分泌活性物质和其他成员一起清理病毒。因此,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多提示病毒感染。18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常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以及过敏反应,它们的比例升高常常表示身体正遭受寄生虫的感染或者处于过敏状态中。单核细胞可以对抗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尤其是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在细菌和病毒感染时都可能增高。各项白细胞比例反应免疫系统的工作侧重点,提示免疫系统正在加强某一方面的免疫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当白细胞计数有十倍甚至百倍的波动,外周血涂片中还出现了幼稚细胞,常提示白血病。192红细胞:贫血的一个诊断标准【参考值】成年男性:(4-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X1012/L生理性变化(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新生儿,由于出生前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较成人约增加35%,出生2周后逐渐下降,2个月婴儿约减少30%。(2)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3)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由于需氧量增加,使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4)气压减低: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数量增高。(5)妊娠中后期:为适应胎盘循环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使血液稀释,导致红细胞减少。20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病理性变化)(1)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原因出血,如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2)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原因溶血,如输血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3)造血原料不足:如慢性失血者,因铁重新利用率减少、铁供应或吸收不足所致;先天性或后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者,因铁不能被利用、堆积在细胞内外所致,如铁粒幼细胞贫血;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硫唑嘌呤等;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铅中毒等。(4)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有机砷、马利兰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物理因素,如X线、镭照射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1红细胞增多(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矽肺和各种引起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的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如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而长期不能进食等。22血红蛋白(判定贫血的程度)【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1.生理性变化(1)年龄:随年龄增长,Hb可增高或减低,和红细胞变化相似。(2)时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有日内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2.病理性变化:临床意义与红细胞类似,但在贫血程度的判断优于红细胞计数2324MCVMCHMCHC常见疾病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35再障、溶贫、急性失血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1003432-35巨幼细胞性贫血、MDS、肝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贫血程度分类按红细胞形态分类253血小板:能干的修补工【参考值】(100-300)X109/L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成分。它是从生长在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身体上脱落下来的小碎片,主要负责止血过程。它保持着我们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同时在我们受伤流血的时候还迅速聚集到伤口,协同机体的凝血因子一起形成凝块堵住伤口,减少血液的流失,促进伤口的修护和愈合。所以血小板减少的人就会有出血不止的风险。血小板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血液中的血小板过少时,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统疾病,或者脾脏功能亢进。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变,或脾脏于近期被切除。而血小板异常增多的人可能血栓的风险就会增加。2627二、肝功能、肾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GT)28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同工酶(ASTM)血清总胆汁酸(TBA)肌酸激酶(CK)甘胆酸(CG)抗线粒体抗体测定(AMA)共计:14项2930各类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意义一:ALT和AST能敏感的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意义二:出现ALT正常而G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31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肾脏。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的80%左右。谷丙转氨酶主要分布在肝脏(胞浆),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ALTAST肝细胞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内ALT、AST释放→血清中活性↑轻中度肝细胞损伤时,ALTAST,ALT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高于AST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AST放,AST/ALT↑32ALT、AST的临床意义非急性病毒性肝炎ALT显著↑↑↑、AST显著↑↑,ALT/AST1病毒感染后1-2周转氨酶达高峰;3-5周逐渐下降急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再升高,为急性→慢性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提示肝炎进入活动期或肝硬化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正常或轻度上升,ALT/AST1。酒精性肝病时AST可显著升高,ALT可正常,AST/ALT常2。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程度,终末期转氨酶正常或降低ClicktoaddText转氨酶正常或轻度上升急性心梗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增高,18~24小时达高峰,4~5天恢复正常;若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有新的梗死ALT、AST的临床意义肝内、外胆汁淤积34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因此出现上升;同时转氨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下降。出现“胆酶分离”是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表现,多提示病情加重。胆酶分离胆红素↑↑转氨酶35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也可来源于胎盘、肠道和肾脏。★妊娠3个月后:胎盘型ALP进入血液达正常的2~3倍;分娩后持续数周;★周岁儿童及10岁后青春期:ALP水平高于成年人可达3倍(骨骼);★高脂饮食后:血清ALP水平短暂升高;★骨骼疾病:ALP水平升高。36排除生理病理情况,血清ALP明显升高提示肝胆疾病。在肝细胞内ALP主要与肝细胞膜紧密结合而不易释放,ALP是胆汁瘀滞的酶学指标:①胆汁流动不畅或发生胆汁瘀滞时,ALP逆流入血增加而使血ALP升高明显②胆汁排泄不畅,毛细胆管内压升高时,可诱发ALP产生增多血清碱性磷酸酶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胆道梗阻时,血清中ALP显著升高,并与胆道梗阻程度和时间呈正比,而此时ALT升高不明显,因此ALT/ALP比值较小,通常2;在肝细胞损伤时,ALT显著升高,ALP不升高或轻度升高(3倍ULN),ALT/ALP比值较大
本文标题:教你读懂检验报告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0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