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观念摄影我们可以说,我们正在以截然不同的眼光观看这个世界。——拉兹罗·莫霍利·纳吉与其拍摄—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曼·雷在复制、记忆世界的同时,我们还应摄影自己的内心。——鲍昆观念摄影的诞生观念摄影的诞生观念摄影的诞生观念摄影的诞生观念摄影的诞生观念摄影的诞生观念摄影的诞生西方观念摄影的源起观念摄影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只是业界尚没有把这一提法给予明确的界定。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在这些作品中说明观念摄影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运用并发扬光大了。而观念摄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的作品具有观念的特性并不能算作观念摄影。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人生两途》《雅典学院》我国观念摄影概念的提出与西方的观念摄影起源相比较而言,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最早明确出现“观念艺术”(也叫观念主义)是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一篇《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署名是当时中央美院的学生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地出现这种类型的摄影,因此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介绍了“概念摄影”(conceptualphotograph)的概念。观念摄影这个名词最早在国内出现是在1997年岛子策划的“新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展”上,接着在1998年朱其策划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由于这两个展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观念摄影”的名称,使得这个名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这一类作品的指代。在1997年到1998年这两年,以摄影为形态的观念艺术正式开始以观念摄影的名义,进入了前卫艺术批评的范围。观念摄影开始只是一度在美术界热闹,作为美术作品在美术刊物上传播,中国的主流摄影媒介几乎对它持视而不见的态度。1999年前后,观念摄影才获得国际上的认同,并开始进入前卫画廊和收藏家的销售渠道,中国观念摄影家也逐渐成了各种国际前卫摄影展和综合国际艺术展的常客。同时期,观念摄影的诞生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观念摄影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有着密不可分密不可分摄影是最好的保存和记录某一场景的工具,所以,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通常要通过摄影进行记录。于是,这些记录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的照片便成了早期的观念摄影作品。这也使一些艺术家受到了启发,专门用摄影来记录一种能表现观念的行为场景和行为过程。这种形式至今仍影响着观念摄影创作的思路,很多观念摄影家仍旧花大量的功夫做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然后对其进行拍摄,以此作为观念摄影创作的形式和手段。所以有人说:观念摄影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不是摄影艺术本身的逻辑发展,“观念摄影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不是摄影艺术本身的逻辑发展,而是一批艺术家通过实验介入摄影的结果。”而是一批艺术家通过实验介入摄影的结果。这话不无道理,也可以让人们更加容易地透过观念摄影的表意形式理解观念摄影的本质。什么是观念摄影观念摄影的定义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观念摄影的主旨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观念摄影的意义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许多艺术家在摄影方式本身的开拓方面不断努力,把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摄影中。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思想与生活的创造者。21世纪的今天,观念摄影正在成为这样的创造者。观念摄影的特点•主观性观念摄影的主观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观念本身就是主观的。这种主观性首先表现为画面中的主体并非主体本身,而是一种表意符号或象征符号;其次,还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摄影师将不同的拍摄对象作为自己的表意符号表达相似的观念,但更多地表现为千人千意,即每个摄影师可以用完全个人化的、主观的表意符号和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或主观意念。也可以说,观念摄影的主观性允许摄影师最大限度运用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个性化观念。•思想性观念,就是一种经过仔细的思考而形成的观点或者意念。因此,假如没有思考,也就不可能有观念的诞生。所以,观念摄影是一种思想表达。观念摄影作品通常都表达拍摄者对于人性、生命与死亡、人的存在与归宿等重大哲学命题的思考,或是对当下种种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人为性观念摄影最大的外在特点就是人为性,它与客观记录性摄影最大的不同就是画面上处处都有人为操控的痕迹,比如人为的摆拍、借助道具、装置、行为艺术表演、想象性的拼接、在照片上涂抹、绘画等等。观念摄影的主要创作手法•归纳就是在一种主观观念的指导下对现实世界中的影像进行捕捉,通过对多样化的一类影像进行归纳,表达拍摄者的主观想法。这里的主观不再是对现实的虚构,而是对现实的一种选择和过滤。就拍摄手法而言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甚至是非常简单的,常常有纪实的色彩,但它将平常人们熟视无睹的一些形象通过主观的归纳集中呈现出来时,则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留下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同类并置并置也是一种特殊的归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以系列的方式呈现单张照片,而是将大量同一性质的图像集中在一个画面中呈现,通过大量在细节上有着差异性却在整体上有着同一性或类似性的图片的堆积,营造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在著名摄影艺术家洪浩的观念摄影作品《我的东西》中,单独的每一样东西看起来也许只是一种生活用品,可被归纳起来后则显示出特殊而丰富的含义。是一堆消费品,还是过去生活的留念,还是过去生活的细节和回忆的线索?•模仿模仿经典作品也是观念摄影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即拍摄者借用经典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构图,按照经典艺术作品里面深入人心的影像元素和构图,通过自己摄影的方式替换其中的某些元素。这种手法容易使观者对传统的经典作品和新的摄影画面进行对比性的联想,从而达到戏拟、解构、反讽的效果。被模仿的经典作品可能是绘画作品,也可能是摄影作品等。除了模仿经典的绘画作品,普通的老照片也可以成为模仿的对象、拍摄时,通常是邀请老照片里的人物在类似的背景中按照与老照片完全相同的构图拍摄成新照片、展出时通常要将老照片和新照片同时展出。借时光与年华的对比,激发人们对时间与生命等的思考。•模拟模拟就是拍摄者将那些当前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通过导演的方式逼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拍摄的创作方式,也就是借用真实的形象创造一个虚拟的观念世界,模拟的题材可能来自于历史上真实的事件,也可能完全来自于拍摄者的主观体验,如幻想、想象或梦境等。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他艺术发展的景况—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置景前面已经提到过,置景这种观念摄影的创作方式开始于装置艺术家用摄影手段保存自己的作品,之后逐渐成为一种观念摄影的创作方式。以后有很多摄影家干脆以获取照片为目的进行置景。•行为艺术摄影这种观念摄影的照片,其实是通过行为艺术、环境艺术的方式获得现场的照片。在这里,虽然摄影作品的主要成分在于行为、摆设或演出,但请不要忽视摄影本体,摄影的角色不只是记录作品,作品中最关键的是最后的摄影效果是否符合行为所表达的观念。这里的行为艺术摄影定义在以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自身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交流,并且同时拍摄记录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的视觉主要画面。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以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行为艺术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创作体验只能通过开放性的、即兴的、无情节而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实践活动才能够获得和实现。固此,行为艺术具有开放的情感表演性特征。•涂绘、刮擦涂绘、刮擦的处理手法常常运用在油画、水彩之中,现在很多摄影家也将这种方法借用到照相纸或胶卷上,表达自我的观念,具体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在拍摄完成、胶卷冲洗好以后,在胶卷上刮擦涂抹,然后放大制作,以制造出一种仿旧的自然肌理效果,在完成的照相纸基纸上直接上色,常用的是照相色(效果像水彩画,比较清淡、透明、自然),有的用丙烯颜料(颜色较厚重,视觉效果较强烈)等,运用电脑图像软件AdobePhotoshop在数码照片上局部上色,操作相对比较方便,并且可以重复修改。•叙事性的摄影故事叙事性的摄影故事类似于电影的分镜头画面,是单幅摄影作品的延伸,它区别于专题摄影报道式的表现模式,专题摄影报道式的照片虽然拍摄的是同一个主题,但照片之间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连续性,照片之间也可以是并列式的,专题的时间前后关系并不重要,而叙事性的摄影更强调时间,强调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叙事性摄影故事的优点是动态电影所不及的,它像连环画一样,观者可以很方便地、长时间地、反复地观看,它带给观者更安静、更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叙事性摄影故事包括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不带文宇的纯图像的组合照片形式,类似于黑白默片;另一种是带叙事性文字的图文并茂的组合照片形式,类似于摄影文学、摄影小说。摄影文学更多的追求的是单幅照片的“像外之像”“韵、外之致”;而纯图像的摄影组合形式则更多追求的是镜头之间的组接后产生的新意义,即蒙太奇,或者镜头本身的意义。•拼贴拼贴的表现方式最早出现在绘画上,后来很多摄影家用拼贴的方法来表现摄影,包括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拼贴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这些方法既可以通过传统暗房加工,甚至可以动用最原始的剪刀裁剪和糨糊拼贴,也可以通过电脑AdobePhotoshop软件后期制作。·从“不同视觉角度”将对象的局部拍摄下来,然后经过后期制作将这些局部“不规则地”拼贴起来,组成一幅近看支离破碎、远观却有一种整体性和秩序感的图片·从“同一视觉角度”将对象的局部拍摄下来,然后经过后期制作将这些局部“有规则地”拼贴起来,组成一幅整体性的图片·另一种手法则是干脆将通过拍摄获得的不同内容元素直接组合在一个画面中•摄影蒙太奇许多艺术家在使用摄影时并非亲自去拍照,而是把照片当作素材来加工,将多个影像合成在同一张画面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至今仍在各种传播媒介及艺术创作中盛行不衰的“摄影蒙太奇”。如今,摄影蒙太奇呈现了如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这是许多不同时空的片断在累积及延伸之后,指向超越平面的另一个世界。摄影蒙太奇除了视觉的新奇和多层的涵义外,对艺术家而言,这是一种可以拉近群众距离的创作方式。在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由于网版印制的普及,各种以刊载照片(图片)为主的画报大量出现,加上用相机记录各种事物已成为传统,摄影早已经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的部分。摄影蒙太奇利用一般人对照片的熟悉,通过改变比例及重新组合来产生一个既熟悉又
本文标题:观念摄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6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