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8-2020年)说明书XXXX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建设现状与发展条件评价一、地理位置与区位分析XX村为X县XX乡乡政府驻地,位于X县东南部,距离县政府驻地40公里。XX乡东临东会乡,南与临县接壤,西连康宁镇,北接蔚汾镇,村内主要交通要道为一条乡村公路,与省道相连,交通较为便利。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XX村地处X县中部黄土丘陵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类型多为灰褐土,沟谷川道有沟淤粗灰褐土,土壤保水性差,抗侵蚀能力弱,土地肥力相对较弱。2、气候水文XX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较短,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降水强度减弱,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冬春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7.4o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低于-8~-10.0oC之间;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0oC左右;大于等于10oC的积温在3000~3250oC之间;无霜期174天左右。年降雨量为500毫米左右。农业气候区属于中部温和半干旱气候区,灾害性天气如干旱、秋霜和冰雹危害较多。XX村为X县富水区,属于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岩系。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类型属于孔隙水。有两条沟道河流在村东交汇,形成XX沟,河流常年流水,水量大小受季节性降水影响。3、自然资源XX村总面积约7300亩,村庄建成区占地面积450亩。村拥有土地总量4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400亩,粮食面积2300亩,种植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土豆、黄豆、黄芥、小杂粮等。2007年退耕还林900亩,建设生态林2000亩。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XX村现总人口1960人,户数460户,在村常住人口1300人左右,加上所含自然村总人口2519人。村内现有劳动力520人,其中已转移劳动力360人。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与外出打工的收入,农业为典型的家庭种养,种植业科技投入少,基本靠天吃饭,土地产出有限。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四、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1、居住建筑发展现状XX村建筑沿村内主干路呈带状分布,早期建筑凌乱,后期建筑局部分布较为规整,但受地形条件限制,以及规划管理不到位,自发建设状况严重,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用地较为凌乱。依据建筑时期不同,民居建筑样式主要分为三种,早期民居以土窑依山势建,由于年代久远,建筑质量较差,现多为破旧废弃建筑;中期民居多以独立建造的窑洞式房屋建筑为主,建筑质量一般,是村内主要建筑形式;近几年新建民居为砖混院落式单体住宅,主要沿村内主干道两侧改建或村边新建,建筑质量较好。因各家的经济状况有所区别,体现在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8-2020年)说明书XXXX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2各家建筑的大小和数量不同,颜色和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建筑风貌。2、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村内基础设施落后,主要体现在道路建设不完善,村内除主要道路硬化外,均为土路,且硬化道路破坏严重,道路网密度低,道路红线普遍偏窄,不能满足需要。有集中给水设施,无相应的排水设施,且饮用水无净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不健全。现状公建主要包括乡政府、卫生院、信用社、小学等。乡政府位于村庄西部,XX村小学和中学位于村庄东边,分别形成村内的公建中心。教育资源整合后,XX村中学撤消,现改为小学,配套设施不完善,运动场地未硬化。3、人居环境发展现状由于村内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路面浮尘多,雨天经常积水不断,垃圾处理处于无序状态,村内牲畜随意放养,街道常积有牲畜粪便,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给村民造成极大不便。绿化系统不完善,绿化率低,没有相应的公共活动场所,人居环境急需改善。五、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优势分析:XX村村域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城市支持农村条件成熟。劣势分析:村内产业基础、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综合评价:XX村作为2008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作为乡政府驻地,基础设施虽不完善,但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面临挑战和劣势,但面临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新村的规划建设在大区域范围内利大于弊,新一轮的规划中,必须立足现状,扬长避短,协调各区域间的统筹发展,开发相关产业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规划XX村为农业工贸型城镇中心村。第二章指导原则与总体目标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8-2020年)说明书XXXX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3一、规划的目的与作用1、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十七大”精神和山西省、吕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X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体系的健康发展及其广大的农村腹地持续发展,必须编制合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用以支撑各项行动的科学实施。2、以规划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村镇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从建设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富裕,提高全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通过规划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合理、科学的发展农村事业,以规划指导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程度,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永续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二、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6、《镇规划标准》7、《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9、《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10、《山西省村庄治理技术细则》11、《X县县城总体规划》(2007.4)11、国家及地方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12、XX村建设和发展现状以及XX村数字化现状图。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保障农民权益,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立永续和谐新农村。四、规划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8-2020年)说明书XXXX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农民。因此在村庄建设规划的过程当中,必须尊重民意,大量征求公众意见,使规划更合理、更可靠。2.统一协调原则统一协调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本次规划要与上一层次规划统一协调;第二,本次规划内部各种用地、各种空间之间要统一协调;第三,本规划区要与外部用地、空间统一协调;第四,规划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各项活动统一协调。3.安全、完善原则村庄建设规划首先要体现各种安全规划,防止各种灾害;同时,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尽快得到改善。4.因地制宜原则首先,规划要分析地方特色,尽量制造和壮大特有的农村风格,发展特色人居环境;第二,规划要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千篇一律,搞城市化。5.注重生态原则在村庄建设规划过程之中,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地方生态培育,使村庄的绿地景观系统与大生态系统和谐共生。6.尊重文明原则农村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有其独有的农村文明,这种文明反映在布局、空间、建筑形态、景观等各个方面,承载着广大农民的记忆和爱恨。规划不能武断、粗暴的加以否决,应该是借鉴中发展,保护中壮大。五、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1、人口预测XX村现总人口1960人,户数460户,而实际在村常住人口约1300人,其中下属五个自然村在村人口分别为:苏家沟20人,弓角底200人,碾墕25人,卧羊10人,根据近几年人口自然变动资料确定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考虑移民并村政策以及村内人口外迁,人口机械增长将会有较大的变动,本次规划近期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规划预测近期村内实际常住人口为1500人。远期规划XX村五个自然村合并到XX村,根据X县总体规划以及XX村现状实际居住结构、村内建设环境容量,综合考虑当地发展条件、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以及城镇结构变动,预测到2020年XX村常住人口为1800人。2、用地控制规划2020年村庄建设用地控制为15.12公顷,人均约84平方米。3、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8年至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六、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1、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经济林、畜牧等产业。提高一、二、三产业的效益水平和优化配置,保证农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成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空间转移过程,推进XX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具体为:一是培育一项主导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8-2020年)说明书XXXX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5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确保农民稳定增收。二是建设一个农业示范园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一县一乡一业一园”的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科技集聚,加工集聚,建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农业园区。三是培养一批经济发展带头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担任村干部,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四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合作化组织化程度。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以城镇化要求衡量村庄发展,力争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在年内完成“五个一工程”有突破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的发展,具体目标为:一是建设一个标准化学校,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二是建成一个计生卫生所,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三是建成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四是建成一个便民连锁店或超市,方便群众购物。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农村文教卫体和公建系统,改善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小街巷得到全面整治;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营,真正建立起村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较大改善。3、人居环境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是建成主要街道,全面搞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提高新农村品位。二是建成一个休闲健身场所,为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搭好平台。三是建成一个文明院落,认真实施改厕、改圈,建设卫生干净、环境优美的院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建成一个清洁卫生厨房。以改水、改厨为重点,改变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满足村民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的前提下,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营造蕴涵地方特色文化的乡村聚落;在充分挖掘本地村民的审美情趣的前提下,建设富有特色的村容村貌,建造安定、安全、抗御自然和人为危害的安居环境;营造优美、祥和、充满文化氛围、使人心理和生理舒适的场所;塑造丰富、多姿,能激发心智,促进个体心智发育成长的住区;形成现有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强调要素间的“共构”,即山水环境与村镇、人与自然、地形气候与建筑的共生;环境容量与人需空间的共存;构成要素的整体有机
本文标题: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6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