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8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8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5分)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注释】①觇:察看,窥视。②摆扑:扭动摔打。③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④据:占据。⑤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节奏。(2分)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小题2】螳螂和蛇打斗,结果蛇,从这个结果,你明白了的道理。(3分)【答案】【小题1】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小题2】死了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意思相近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读出层次,然后划分节奏。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从生物链的角度考虑,螳螂是蛇的天敌,但是能从本文中得出为什么是天敌的原因,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齐桓公见小臣稷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注释】①骜:同“傲”。【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Com](1)一日三至弗得见()(2)亦可以止矣()【小题2】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B.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C.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么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D.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我中原霸主的大业呢?【小题3】齐桓公之所以赢得了许多国君相率而朝,是因为他能够“”(2分)【小题4】故事写齐桓公“一日三至弗得见”“五往而后得见”,并不是要突出他的坚毅性格,而是要强调生活中的一个道理:(3分)【答案】【小题12】(1)能够(2)停止【小题13】D【小题14】下布衣之士【小题15】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为人要心胸宽广)【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的题型,只要根据日常积累和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正确释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13】试题分析:此文中“夫子”是古代对文学境界相当高的一种尊称,相当于“先生、老师”。“庸”是岂、怎么、难道。联系“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和“五往而后得见”可知齐桓公是说自己不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所以只有D正确。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14】试题分析:从题干上的引号可以看出此题必须用原文词句,所以细究课文内容的议论即可。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小题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题型。此题中的“一日三至弗得见”“五往而后得见”,这是堂堂的一国之君齐桓公为见一小臣稷,可见齐桓公心胸十分宽广;三次未见,为什么五次见到了,肯定的原因是被齐桓公为国请贤决心打动了,由此分析出了本题的答案。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1)肉食者鄙:()(2)战于长勺:()【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克之三里之城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小题4】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思想是一致的。(2分)【小题5】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2分)【答案】【小题1】鄙:目光短浅;(1分)于:在。(1分)【小题1】B(2分)【小题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分)【小题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分)人和(1分)【小题1】示例: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B中二者都是“凭借”。【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小题1】能结合观点进行积累,合理即可。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1)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3)寡人谕矣()(4)图穷而匕首见()【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2)使毕使于前。【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答案】【小题1】⑴道歉⑵介词,从、由⑶明白,懂得⑷穷尽,完结【小题1】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小题1】(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小题1】B【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说法不合理。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至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伸出)舌而退。【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镇守)B.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按照)C.北兵至,悉拔而火之(用火烧)D.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暗中)【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乃以炮石伏机其下以君为长者B.北兵至,悉拔而火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时于马上舞动仓鹰击于殿上D.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②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小题4】结合文中材料,对王霁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答案】【小题1】B【小题1】AC【小题1】①皇上安慰他说:“只是烦劳你躺卧着管理罢了。”②北人掀起帘子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8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8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