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章法、结构、笔法很完美,是王51岁时得意之作。历代推为“天下行书第一”(米芾),后人评“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表现了他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他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得到充分表现。可惜被酷爱书法的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唐太宗把临本、摹本分赐亲信大臣,也算做了一些推广普及工作。王羲之(321—379年),汉族,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在自己做官时,从后院的池边练字,从池中洗笔,日久天长,池水都黑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贵越群品,古今莫二”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序与跋①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文章,有如现在的“引言”“前言”。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列于书后的叫“后序”、“跋”;②赠序,临别时以诗文相赠所用的一种文体,多抒发敬重劝勉依恋之情;③书序,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内容的介绍、评述文字。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君民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父子碑祖孙碑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五十年代倒塌,1983年重建,亭高12.5米。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君民碑”“父子碑”“祖孙碑”人称“兰亭三绝”。王羲之注音癸丑游目骋怀会稽夫人之相与修禊放浪形骸少长咸集感慨系之激湍若合一契流觞曲水临文嗟悼管弦彭殇(guǐ)(kuàijī)(xì)(zhǎng)(tuān)(shāng)(xián)(chěng)(fú)(hái)(xì)(qì)(jiēdào)(shāng)‖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ɡuǐ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围绕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的都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2自然段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放开、敞开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3自然段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有的人通“趋”趋向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事情到达等到到、及过去附着因指“向之”句自然第4自然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悲伤明白本来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无根据情趣一个个纵使这次(集会)的诗文词类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无丝竹管弦之盛死生亦大矣觞:喝洒贤:有才有德之人少:少者;长:长者盛:热闹的场面大:大事•③数词活用为动词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④意动用法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作相等一:数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做一样。特殊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②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于怀不能喻之)(于斯文有感)(广大的宇宙)(丰富的万物)‖整体感知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竹茂林清流激湍流觞曲水畅叙幽情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永和……癸丑……暮春…………兰亭……修禊事也群贤……少长……此地有……,又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活动: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为文动机: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1、作者从何而乐?2、作者因何而痛?3、作者又缘何而悲?思考:1、找出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一个字。2、作者因何而“乐”?思考一乐群贤……集崇山……右一觞……情天朗……畅仰观……娱信可乐也!(诗意地栖居)——人和——美景——赏心——良辰——乐事1、找出第三段中直抒胸臆的一个字。2、作者因何而“痛”?思考二痛痛2.俯仰人生,为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死生亦大矣岂不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哉1、找出第四段中直抒胸臆的一个字。2、作者因何而“悲”?思考三悲(今之视昔)今(我)(后之视今)3.俯仰古今,悲在何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悲千古同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思考: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思路:俯仰天地人生古今乐痛悲1、2段3段4段千古同悲人生苦短命运难测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乐痛悲写作特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本文的感情基调:表面:沉郁、悲凉内心:执着(寄情山水)(反思生命)消极其表,执着其里小结全文: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本文标题:19.《兰亭集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8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