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年统计报表若干指标的说明
2002年年报存在的问题及2003年统计报表若干指标的说明和审核2003年11月302002年年报仍存在一些问题增加值的计算误差较大,企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与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不成比例;产品销售收入与商品销售收入有重复填报、重复计算;科技活动人员概念不清;累计数与前一年不衔接;拥有发明专利数有的过大,把发明专利和专利混同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中项目所属行业代码错填较多;报表填表人没填的较多,出现问题时不便直接与企业联系;有些市企业填报用的是旧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情况表中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和行业类别,很多企业没填或错填,可能是企业不了解,请各市统计人员为企业提供行业分类代码和企业注册代码;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项目仍有缺报的,特别是地方火炬计划项目缺报较多;如合肥、铜陵、芜湖;报表校验后的错误状态没有改过来就上报。报表校验做的较好的市有:芜湖、马鞍山、淮南、安庆、黄山、蚌埠、阜阳、宿州、六安、池州、宣城,做的较差的市有:铜陵、巢湖、滁州、淮北、合肥、亳州;大部分市未在规定的上报时间内上报,在规定的上报时间内上报的市有:淮南、蚌埠、宿州、阜阳、滁州。2003年统计报表的说明企业报表的指标及指标说明最全,也较复杂,故以企业报表为基础,对主要指标加以说明。一、基本信息指标主要是报表封面和企业概况,是我们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的基础信息。现在问题较多的是:法人代码、行业代码、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组织机构的对应关系。法人代码是计算是否可比的依据,填的不正确,可比口径就不对了。行业代码填的不正确,则影响行业结构分析,今年年报要求按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网站()公布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02新版)填报,填报数应是4位数。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报表中表1的项目所属行业(JB14)和企业表不同,也按2002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填报,但填报数应是3位数。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组织机构的对应关系应把握好,去年这方面问题较多。需要提醒的是,企业集团总公司管理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不是企业集团本身。2003年报表的企业概况新增加了“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关系(QB14)”。二、经济指标企业增加值是企业经济行为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计算可按两种方法:一是,先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企业,在工业增加值的基础上,加上总收入扣除产品销售收入之后的那部分收入的增加值。二是,未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企业,在按总收入计算的增加值的基础上,加上未销售的产品产值(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值。按总收入计算增加值的简要方法,可用总收入-成本费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增值税。经济概况表中的总成本与费用(QC22)按销售成本填报。在此明确一下中间投入含义:中间投入既是外购的产品和外购的服务。可以用成本费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得出。需要提醒的是:中间投入必须是外购的;必须是当年消耗掉的;必须是计入中间总产出的。在计算中间投入时,凡先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就填工业中间投入(即采用生产成本费用),凡是未先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就填和总收入对应的中间投入(即采用销售成本费用)。三、科技活动指标科技活动指标分类的含义要搞清楚,分类才能准确。科技活动情况表中指标之间的关系:内部支出(QJ23)=R&D经费支出(QJ24)+成果应用(QJ01)R&D经费支出=QJ25+QJ26+QJ27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QJ28)中一部分属于R&D经费支出,包括在QJ24中,另一部分不属于R&D经费支出的,计入QJ28。科技项目一览表中的相关指标要与科技活动情况表的指标对应,主要是本年度项目经费内部支出(QH12)和本年度参加项目人员的实际工作时间(QH11)及其项目活动类型(QH03)要和表5相对应,即:Σ(QH03为1的QH12)≤QJ25Σ(QH03为2的QH12)≤QJ26Σ(QH03为3的QH12)≤QJ27Σ(QH03为4的QH12)≤QJ01Σ(QH03为1、2、3的QH11/12)≤QJ08科技活动情况表(表5)与科技项目一览表(表6)、企业办科技机构一览表(表7)的关系对以下各项指标:表5中的值应大于或等于表6中的值表5中的值应大于或等于表7中的值QH12(R&D项目)QJ24R&D经费内部支出QH18-QH12QJ33科技经费外部支出QI14QH12QJ23科技经费内部支出QH18QJ22科技经费支出总额QH11(R&D项目)QJ08R&D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QI13QH08(R&D项目)QJ14R&D人员QI07QH08QJ09科技人员表7表6表5全时人员指在本年度工作中,直接从事科技活动或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工作量(投入科技活动的累计工作时间占本人全年工作总时间的百分比)在90%以上(含90%)的人员数。非全时人员指在本年度工作中,直接从事科技活动或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工作量在10%~90%之间的人员数。工作量不到10%不计在内。折合全时工作量指全时人员加上所有非全时人员工作量之和。一个全时人员计为一个全时工作量,非全时人员按实际投入工作量累加。例如,有两个全时人员(他们的工作量分别为0.9年和1.0年)和三个非全时人员(他们的工作量分别为0.2年、0.3年和0.7年),则:折合全时工作量=1+1+0.2+0.3+0.7=3.2,四舍五入后为3。内部支出指报告期内企业为开展科技活动实际用于本企业内的全部支出。不包括与外单位协作进行或根据合同委托外单位进行科技活动所拨给对方使用的经费。外部支出指报告期内本企业为在其外开展的科技活动所实际支付的费用,包括以货币或实物(例如调拨的仪器设备等)形式支付的。根据上述定义,转拨给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上共同承担项目的单位的研究经费、将整个项目委托给外单位(例如企业将项目委托给高校或研究机构等)而拨给对方的经费、将项目的一部分委托给外单位并与之签定科研合同而拨给对方的经费等,都应被视为拨款机构的外部支出,因为就这些经费的使用而言,本企业并不是这部分科技活动的实施者。科技活动情况表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新产品开发”这三类科技活动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在基层填报数据时,R&D概念错误比较普遍。对R&D数据准确性影响很大。不能简单地把技术创新活动等同为R&D活动,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需求看,企业R&D活动很少,即使有,基础研究项目应很少,应用研究项目也较少,绝大部分是试验发展活动。企业常常将R&D成果应用类或试验发展类活动认为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而将其作为R&D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少数企业认为一些基础性工作(如设备安装、基础设施建造购建、打地基等)是基础研究。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常常把所有的软件编制,甚至包括一般的管理软件的编制,都视为R&D,这是不对的。利用相同的软件开发技术或软件平台,开发内容不同的软件或用于不同行业或单位的管理系统,在技术上没有创造性或新颖性,一般属于R&D成果应用活动或技术推广活动,而不是R&D活动。R&D成果应用是指为使试验发展阶段产生的新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的新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作实质性改进后的上述各项能够投入生产或实际应用,解决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工作。新产品开发中,如果是新产品研制或对现有产品作技术上实质性的改进(如对现有产品的性能进行重大改进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则属于R&D活动;对引进(或购买)现成的技术成果(如专利、技术诀窍、图纸和样机等)进行复制或直接应用而形成新产品的过程不是R&D活动,而是R&D成果应用。专利,请注意拥有发明专利数,这里有三个限制条件,一是授权了的;二是在有效期内的;三是发明专利。(火炬计划项目表中也有此指标)。审核方法录入以后,要坚持计算机审核,这是发现问题、减少错误的简单易行的办法。机审的关键,一要用好统计软件、二要设定好审核条件。条件的设定要注意主要指标和容易出错误的指标。注意重复。同一企业的重复,软件已加进排除这一重复的程序,但同一集团内的企业重复问题发生较多,请录入后用提取关键词的办法加以人工判断去除。注意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汇总审查时,对某些关联指标的数据,大致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下面是一些经验范围,供大家参考。1、企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关系:企业增加值应大于或等于工业增加值。当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则企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当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则企业增加值=按总收入计算的增加值。(企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大体在10%—40%比较合理。超过这个范围的,一定要注意计算是否有误。2、对于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大体在90%~105%较合理;3、税费/总收入大体在20%以下较合理;4、流动资金/总收入在70%~120%之间较合理;5、成本费用+净利润/总收入在80%~120%之间较合理;6、当产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时,要特别小心重复问题。商品销售收入指的是外购产品的收入,而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7、科技活动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一般不大于1/3;8、科技项目一览表中的项目内部支出(QH12)占全部项目支出(QH18)的比例应接近70%;9、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一般应大于零。注意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比例关系,要重点排查以下情况:1、R&D活动经费或R&D人员数值较大的企业(排序);2、填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企业(排序);3、R&D内部支出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比例较高;4、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大于试验发展经费;5、有R&D经费内部支出但无R&D人员、或有R&D人员但无R&D经费内部支出的企业.
本文标题:年统计报表若干指标的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9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