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要求与学习方法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一)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二)中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一)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民族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2、民族问题及其产生、发展的趋向与规律3、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与途径(二)中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重点把握以下内容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格局2、我国各民族的人口构成、分布格局与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3、各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专门人才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实际制订出来的。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民族政策。其他各项政策都是这一具体政策的细化,而其中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与基本政治制度。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来把握(二)从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来认识(三)从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来理解(一)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来把握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特殊重要性。民族问题是否处理得当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民族的兴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正确的政策。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二)从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规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制定的。做好民族工作必须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能仅知其然,更加使其所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才能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三)从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来理解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民族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民族观,是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民族观根本对立的,它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的论述(二)学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方法(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的论述“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的论述“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二)学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多思,多问,多读,多记复习思考题1、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重大意义是什么?2、《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3、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民族第1节民族的概念第2节民族的基本特征第3节中国的民族识别第1节民族的构成要素一、人们对民族现象的认识过程二、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构成要素三、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历史类型一、人们对民族现象的认识过程(一)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过程(二)中国人对民族的认识过程1、古代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据考证,西方“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200年的西亚细亚地方。赫梯王国公元前2000年代兴起于小亚细亚。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王国亦被其肢解。古希腊时期,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生动地描述了古希腊先民在同异民族的战争中和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所创造的英雄业绩。(丰富的感性认识)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希罗多德漫游世界,对各地民族作了认真的调查与研究。他认为各民族风俗差别、行为方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有了改变,风俗习惯也会相应有所改变。他还探讨了民族与语言、民族与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关系。(初步的理性认识)希罗多德荷马2、中世纪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西方中世纪,人们对民族的认识具有浓厚政治色彩,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封建贵族认为,何为民族?君主和贵族;信奉基督教的贵族,就是民族。一位历史学家说:“中世纪时,所有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个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后来,市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由于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诸因素的影响,资产阶级思想家宣称:资产阶级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应当组成民族。民族主义逐渐有了一席之地,而当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国内有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法律时,民族建立国家的政治理念开始在西欧国家扎下根来。经过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形成了地域上产生的民族国家,即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英法等单民族国家。3、近代以来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1)单一要素说民族-国家混同说(Nation)民族-种族混同说(Race)语言要素说(Language)文化要素说(Culture)精神要素说(emotions·destiny·character)(2)综合要素论19世纪中叶,德裔瑞士法学家布伦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认为,民族有八大特征。即同居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3)政治学(法学·人权)领域的研究people:这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概念,主要指一个政权管辖下的全体民众。例如:“中国人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下的全体中国人(包括台湾)。Chinesepeople和Chinesenation是不一样的。nation:17、18世纪时,法国人开始用“nation”称呼全体法国人,法兰西国家就等于法兰西民族。18世纪末,该词流传向东欧,日本明治维新后传到日本。1898年,梁启超从日文中把该词翻译到中国,译为“民族”。nation既包含“民族”的含义,也包含“国家”的含义,而且要求“民族”与“国家”是等同的。该词的派生词如nationality,指的是“民族性(国民性)”、“国籍”。相关概念:nation-state民族国家、nationalism民族主义、nationconsciousness民族觉醒、rightofnationalself-determination民族自决权、nationalcolony民族殖民地、nationalconflicts民族冲突、nationalliberationmovement民族解放运动、nationalindependence民族独立……)(4)民族学(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ethno(s):原为希腊语,后被英语吸收。指自然体质特征和文化都相同的人群。ethnicgroup(s)在民族学(人类)界被广泛使用,译为“族群”。与nation不同,ethnicgroup(s)没有国籍、国民性特征,适合称呼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群体,主要用于研究民族国家内部的亚文化。相关概念:culture文化、culturearea文化区、culturecomplex文化丛、culturecircle文化圈、culturepattern文化模式、cultureevolution文化进化、culturecontact文化接触、cultureborrowing文化借鉴、culturediffusion文化传播、culturechange文化变迁、cultureintegration文化整合。(5)人种学(体质人类学)领域的研究race:种族又称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和遗传特征的人群。以肤色、眼色、眼型、发色、发质、鼻型、嘴唇的厚薄、头型、脸型等特征划分。相关概念:racism种族主义、racial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racialsegregation种族隔离、racialcleansing种族清洗、genocide种族灭绝。4、至今西方对民族的认识仍众说纷纭民族主义从历史深处走来,在20世纪形成蔚为壮观的历史画卷,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EricHobsbawm指出,如果不对“民族”以及由它派生的有关词汇有所了解,简直就无法对人类最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作出理解。那么,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主义?近代以来,政治家和学者们的解释不知凡几,但没有一个定义能为人们普遍接受,因为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所有特征和内容。有人说,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只大象,每个研究者摸到的都只是它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19世纪的政论家WalterBagehot说:你要是不问,我们都知道它是什么;但要马上对它作出解释或定义,却是不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族主义现象所涵盖的范围是广泛的和多侧面的,它包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包括族裔特性和社群的发展。它延伸到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领域:种族和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国际政治与国际法、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等。民族主义所采取的形式也如同一个万花筒:宗教的、保守的、自由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整合主义的、分立主义的、“泛”式的等等。民族感情、民族抱负、民族文化价值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也为系统的研究设置了另一个障碍,民族特性的众多差异也是如此。其次,民族主义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它需要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家、语言学、国际关系学、地理学、哲学、经济学、国际法学等从各个角度进行努力。民族特性的内容和潜在的原因都具有多样性,仅此一点,任何学科的学者的研究工作,都只能涉及这一课题的少数方面和少数事例。(二)中国人对民族的认识过程1、古代中国人对民族的认识(1)使用最广的“族类”概念在“人”、“种”、“族”、“氏”、“部”等词汇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族”或“族类”。如《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族”与“族类”的表述中,即包括了不同的“族”在地域、语言、习俗、心理、信仰等方面相互区别的含义。(2)“族类”一词的四种用法中国“族”及其“族类”观源远流长,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分类体系,所谓“君子以类族辨物”。一是分血缘:父族、母族、舅族、姻族、亲族、家族、宗族、氏族、九族”;二是明地位:皇族、帝族、王族、公族、贵族、豪族、强族、世族、国族、权族、望族、庶族、贱族;三是辨华夷:部族、种族、华族、夷族、异族、同族;四是别人物:水族、龙族、毛族、鸡族、鳞族、虫鱼族;还有衣冠族、方雅族、轩冕族、高阳族、钟鼎族等等,可谓不一而“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附之以“族”的词语,可谓名目繁多,仅清代《御定佩文韵府》所收录的“族类”词语就达160余个。(3)上古最典型的“族类”观《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左传·成公四年》:“‘非我
本文标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8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