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述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述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100700)裘俭李鸿涛牛亚华程英刘培生彭莉范为宇张华敏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进展。作为全国昀具特色及优势的中医专业图书馆,多年来该馆一直非常重视中医药古籍的保护和拯救工作。一方面,对已经或濒临损毁的古籍进行修复和复原;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和出版,使珍稀孤善古籍得以再生和传播。此外,通过加强古籍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协作,通过争取入围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目前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概况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以下同)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昀早成立的中医专业图书馆,以藏有众多珍贵而丰富的中医典籍而闻名于世。我馆的馆藏特色及优势在同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早在1958年,我馆即成为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员馆。20世纪80年代,我馆负责人曾两届连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科研系统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信息学会常务理事。1985年,卫生部中医司批准以我馆为中心成立了“全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工作委员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与利用”,编号:2005DIB6J1671会”,我馆被选为主任委员单位。同时,还被选为世界卫生组织临床与情报合作中心单位。我馆馆藏资源丰富,目前所典藏的10万余册古籍,一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调拨和本馆50年来几代图书馆人的精心求购;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萧龙友、赵燏黄、范行准、黄竹斋、何时希等著名社会贤达与中医学家的无私捐献。在10万册古籍馆藏中,包括各类中医古籍6000余种,历代版本8000余个,约占存世中医古籍品种的60%。其中,不乏《圣济总录》、《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本草衍义》、《本草纲目》(明万历金陵胡承龙刻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明宫廷彩绘本)、《古今图书集成》(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本)等稀世精品。而且,还有不少珍贵的木活字本、刻书底稿、彩绘本、稿本、抄本(包括许多历史上著名中医学家的手稿)等。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是珍贵的稀有文物。这些丰富的中医古籍,在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振兴中医药事业、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二、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李致忠先生于2003年在《文汇报》发表谈话,将古籍保护工作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他认为,当今古籍图书保护有两条途径:一是改善藏书环境,或者进行原本脱酸、照原样修复,这可以称为原生性保护。二是缩微复制、扫描复制、照原样影印等,这可以叫做再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的昀大优点是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版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广泛传播,便于读者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宏伟目标。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与利用”,编号:2005DIB6J1672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历来非常重视古籍的保护和拯救工作。一方面,对已经或濒临损毁的古籍进行修复和复原;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和出版,使珍稀孤善古籍得以再生和传播。1.原生性保护相关工作鉴于令人堪忧的古籍存世状况及古籍修复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馆自1985年即建立起古籍修复室,通过修复工作挽救已经或濒临损毁的古籍。同时,选派专门人员学习古籍修复技术。20多年来,共抢救、修复珍贵古籍4500余册。在修复过程中,我馆修复人员严格遵守古籍修复原则,不断学习古籍修复的装帧技术、技法,使修复水平不断提高,为古籍的保护利用做出了贡献。现在,我馆不仅有一位从事修复工作25年的资深修复人员,今年还有一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职称、立志于古籍修复事业的同志新增到古籍修复行列,为修复工作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我馆曾于1997年设立馆级古籍保护课题,对善本、线装书库进行全面普查。将古籍中虫蛀、霉烂、纸张老化、脱线、函套损坏等情况分别予以统计、归类和分析,制订具体的修复方案。在上述工作进程中,我们对元刻本《世医得效方》、《本草衍义》,明金陵本《本草纲目》等进行了修复。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古籍有的已经风化焦脆、一触即破,有的已经失去原貌无法翻阅。我们采用金镶玉等修复形式对它们进行了修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馆通过改建新馆、增添设施等手段改善了藏书环境,使馆藏古籍的收藏保存条件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观。善本书库全部采用防虫、防潮、防尘的密闭樟木柜,并且购置了低温柜用于新进库古籍的杀虫与消毒,从而避免了进馆古籍中虫卵的继续繁殖。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与利用”,编号:2005DIB6J1673在以往的古籍保护工作基础之上,2007年,我馆争取到财政部专项经费——“古籍书库恒温恒湿空调项目”,用于改善古籍保管环境,使古籍保存的温湿度达到特定要求。今年,我们还将完成古籍书库的监控报警建设,以保证古籍的安全。2.再生性保护相关工作除对古籍进行原生性保护之外,我馆还通过资源调研、缩微复制、数字化以及整理出版等方式,使古籍得以再生和传播。⑴早在1984年,我馆就开始利用缩微技术对馆藏中医古籍进行缩微复制,完成缩微复制的古籍达640种。⑵1996年,我馆投资13万元,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中医古籍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制作出中医古籍多媒体电子版光盘。⑶从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到珍善孤本中医古籍的选编出版为更好地开展古籍保护与利用相关工作、彻底查清全国中医古籍的存世状况,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馆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多单位协作的中医古籍资源普查与调研。第一次调研完成于195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主编了第一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了全国59个图书馆和两位私人藏书家收藏的中医图书7661种,开启了当代大型中医专科书目编纂之先河。第二次调研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广泛收集全国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收藏的中医古籍图书书目资料。经过系统深入的调研、核实和整理,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与利用”,编号:2005DIB6J1674第三次调研自2005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国力的增强,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蓬勃兴旺。藏书单位对古籍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应用力度不断加强。现代化手段被大规模引进,地区性的古籍目录和书目数据库不断涌现。有鉴于此,我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编写组负责同志感到,从上次中医古籍资源调查至今,已历20余年,中医古籍资源的收藏规模和状况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在资源分布的格局构建上变化不大,但一些新的有潜质有特色的藏书单位的发现,预示了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工作有了一个更为广阔深邃的操作空间,为再次进行更为广泛的中医古籍资源调查,准确掌握中医古籍存世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下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力求在1991年版《联目》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编写一部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现存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适应新形势下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需要。目前已经编纂完成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收录了151个图书馆的馆藏中医书目13000多种,其中新增品种达1000多种。重点收录1911年以前历代刊行的中医古籍,以及这些古籍在民国期间的重刻本、影印本和复制本。在此次发掘收录的过程中,新发现的一些古籍,有的并未见于历代书目,有的则已被列入亡佚书目录中,此番发现,实为意外收获。如宋·杨介所撰《存真图》,已被文献辞典列为亡佚类,现已发现该书的清抄绘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又如明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珍品,堪称国宝级文献,从未见诸公私书目,现收藏于我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除了这些新发现的古籍,我们还发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与利用”,编号:2005DIB6J1675现了不少古籍的新版本,为过去认定为“孤本”的古籍摘掉了“孤本”的帽子,同时为在国内原以为失传的古籍填补了空白。在《总目》的编撰过程中,为了吸纳中医文献学、目录学的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著录不准确的书目数据进行准确的修订,我们邀请了多年从事专科文献研究的学者、专家担任各学科的分类主编,以保证他们在文献调研、目录学、版本学研究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能够在《总目》中得到充分体现。新版《总目》订正了1991年版《联目》在学科划分、作者判断、成书年代以及版本源流等方面存在的错讹不足之处,提高了本书的编纂质量及学术水平。参加此次《总目》编写的图书馆达151个,较1991年版《联目》新增了38个,增幅33.6%。其中,有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5个,中医专业图书馆5个,省市公共图书馆19个,少数民族地区(巴彦淖尔市)图书馆1个,中国民族图书馆1个,藏书楼1家,出版单位图书馆1家等。新参加馆的成分变化,突破了原有三大系统图书馆的格局,增强了参加馆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也显示着中医古籍资源蕴藏的巨大潜力。该《总目》将于2007年底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通过几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已有数据显示,现存于世的中医古籍约万余种,其中近四成左右已为孤本。这些孤本医书中不乏稀世珍品。如宋元以来历代精刻之善本,名医手稿,世代相传的诊疗经验和验方,名家批校本,精写本,刻书底稿,彩绘本草图,经络图,内景图以及导引图等。这些珍贵的医药典籍,有的已流失海外,国内不存;有的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更为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孤本医书由于保管不善,残破严重,已经濒临失传的危险。抢救、保存、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也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基础之一。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与利用”,编号:2005DIB6J1676鉴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分散收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孤本医书进行了重点调研。根据这些书的学术内容、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应用价值、书品状况等做出评价。选择其中书品完好、有长期保存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的孤本医书影印出版,推出《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系列丛书。鉴于该书所具有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远历史意义及社会公益性,江泽民同志特为本书题写书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本项目完成孤本调研任务5000余种,选定拟出版的孤本医书260种,至2005年底已影印出版的孤本医书达55种。该套丛书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预计,至2008年底,《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的出版数量将达到100种。3.中医药古籍保护科研项目的实施几十年来,我馆始终致力于古籍保护和利用等科研工作。在中医药古籍的原生性、再生性保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多次申报各级各类中医古籍保护与整理研究项目,并积极建议和争取国家设立有关古籍保护方面的研究课题和专项基金。(1)承担各级各类专项课题2002年,我馆承担了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课题“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已于2004年7月正式通过验收。该项目建立了“全国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系统”,同时研制完成了《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对320种中医珍善本古籍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初步形成了网络版的中医古籍电子图书系统。同时,该项目还对国内1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和18家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保管措施进行了调研,为决策部门制订古籍保护政策及措施提供了可行性依据。2004年,我馆承担了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项目“中医药珍贵典籍的保护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对中医药珍贵典籍的再生性数字化保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与利用”,编号:2005DIB6J1677护处理,研究探索中医药珍贵典籍数字化保护技术,并解决在珍贵典籍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扫描、拍摄、图像处理等各环
本文标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述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