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国家科技部
1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并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重大举措。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厦门市正在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区由原来的560平方公里扩大为全市区域的1565平方公里。其区域发展定位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家层面对厦门城市发展的定位为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厦门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中,处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闽东南城市群,同时在对台关系中处于海峡西岸城市群,是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群与台湾海峡两岸城市群的过渡节点和桥头堡,2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和发展意义。第二层次为大区域(省域),即发挥以厦门港为辐射的闽西南山海经济协作关系,寻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厦门腹地辐射范围为闽西南5市:即厦门、漳州、泉洲、三明、龙岩,同时依托腹地交通支撑进一步辐射闽北、赣东南、粤东等地区。第三层次为小区域(市域),强调地区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即在厦、漳、泉、金城市群中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和空间拓展对接,强调区域协调和平衡发展,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力,实现有序、持续发展。厦门发展定位的海湾型城市是塑造厦门城市形象,城市分阶段发展和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使厦门更好地履行经济特区使命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厦门的区域扩大,对其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需要深入开展“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更显得紧迫和必要,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区域经济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新的世界分工不再遵循国家边界和政体,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的技术、资源的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且向具有强创新力的地区聚集。综观硅谷工业产业,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和我国台湾省新竹的计算机机3制造业,区域的形象超越了企业的形象,甚至超越了行政和国家的边界,在全球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创新是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和经济科技时代在全球的到来,使每个国家、地区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已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和科技竞争成败的分水岭。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凡是异军突起的区域,必定是创新活动频繁发生的地方。一、厦门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及协作范围(一)、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是厦门市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移,是一项庞大的区域创新工程,它关系到厦门城市未来发展的千秋大业。当前,经济全球化推动区域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则呼唤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因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运筹的,是从厦门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考虑的。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厦门城市形态、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的综合。空间形态上,以厦门岛为中心,以海湾为背景,沿东、西海域周边展开布局,形成“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城市景观。发展方向上,把厦门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岛内转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岛外的开发力度,促进厦门城市沿着海岛——海湾——海洋不断深化拓展,以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数量的扩张。厦门海湾具有优良的港口、优美的滨海景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其本质内涵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把厦门建设成为4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增强厦门的综合竞争力、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厦门特区的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二)、区域创新体系协作范围2000年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把厦门市定位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构想,要求厦门特区进一步发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厦门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常性的贸易往来,有对台、对外和港口的优势,有整体布局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有比较丰富的对外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经验和对内区域经济、科技合作经验的优势。厦门区域创新体系的协作范围,从历史和现在形成的协作现状,主要突出闽南“金三角”地区、闽西南龙岩地区、三明地区和金门县,即“三角六方”的区域创新协作;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及提高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来讲,应广泛与闽东、闽北、闽粤赣“大三角”和金门——台湾经济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语言、习俗一脉相承,历来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加强厦门区域与台湾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工商业发展的区域性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目前,厦门区域仍是台商投资兴业最集中的区域,是对台工作的前沿和基地,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初中央决定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就是从对台工作需要出发的。厦门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对台,今后的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台关系。对台和创5新体系建设与否和对台区域性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厦门区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厦门市政府2003年6月报送的厦门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准。现在,厦门的行政区划由原来的7个区调整为6个区,即厦门本岛只设思明区和湖里区,厦门的东西部设有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特色是:发扬历史文明的风格,保留思明区和湖里区。撤开元区和鼓浪屿区;保留集美区、同安区,撤杏林区,新设海沧区和翔安区。厦门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由560平方公里调整到156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拓展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一心”,即以厦门本岛为中心;“两环”即环西海域的“两湾三区”,环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即以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为主要城市,“四辅”“八片”,即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湾片区,集美辅城的杏林、集美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刘五店片区。八个片区的主导功能定位是: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以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物流、旅游和高科技为主,主城区规划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海沧片区以港口、工业、居住为主;马銮湾片区以高科技、物流、旅游、居住为主;集美片区以教育、旅游、居住为主;杏林片区以工业、居住为主;大同片区以工业、居住、旅游为主;西柯片区以工业和居住为主;马巷片区以商贸、工业、居住为主;新店刘五店片区以港口、物流、高科技、工业、居住为主。厦门海沧区和集美区是我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这两区着重与台湾工商企业发展石化、机械、电子和纺织等支柱产业的合作领域。厦门附近的漳州、泉州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带,晋江、九龙6江下游。漳州、泉州两地区是我国首批设立的沿海经济对外开放区之一,20多年来,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依托,实现了联动发展的小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比较发达的电子信息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感光材料工业的现代工业基地,是福建省最富庶的地区,享有“金三角”之称。闽南“金三角”地区的周围有龙岩、三明、莆田腹地作依托,北靠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与汕头经济特区相靠,有400多万人的侨胞旅居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1000多万人的闽南籍台湾同胞,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侨乡。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九龙江上游,与赣南和粤东交界,有煤、铁、钨、锰及石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漳龙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赣龙(江西赣州至龙岩)铁路将在近期内建成通车。这个光荣革命的历史胜地,将成为厦门区域与闽粤赣进行区域性经济大协作的重要渠道和联结咽喉。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由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相邻的十三个地市构成,面积16.09万平方公里,人口4800多万。本区域是我国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经济区域,厦门特区距离高雄165海里,距嘉义仅有120海里,距金门只有8海里;汕头特区距高雄也有180海里。本区域土地面积是珠江三角洲的四倍,人口是珠江三角洲的两倍;可是,GDP总量仅相当于珠江三角洲的二分之一,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差距很大,福建的龙岩、广东的梅州、江西的赣州都是老革命根据地,造就了“闽粤赣”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经济区域,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闽粤赣经济协作区主要协作范围应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统筹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二是共同构筑区域优势产业群体,三是联合建设区域市场体系,四是协力共建外向型经济体系。7二、厦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概况分析(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特色1、海港——海湾——海洋特色。海港、海湾、海洋是厦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厦门港具有不淤、不冻、港湾内海宽阔、水深和泊位多等优势。厦门港已拥有万吨级以上的大泊位17个,最大靠泊的能力达10万吨以上。全球20大船公司均在厦门设点,带来大量干线班轮停靠,厦门港已挺进亚太干线港之列。2002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2734.5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5.44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强港口排名,位居前40强。1996年,国家交通部、国家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指定厦门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与高雄的试点直航,结束了两岸47年海上航运中断的历史。2001年1月,中央批准厦门与金门直接往来,突破了台湾当局不允许台湾本岛船只和非金门居民直航厦门的限制,厦金航线成了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一条通道。近几年来,随着港口规模和集散能力不断扩大,港口功能迅速提升,促使了闽粤赣区域货物向厦门港口增大流动量的趋势。厦门的海湾北起晋江围头,南至龙海的海角,海岸线长达140多公里,环抱着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厦门大海湾内的马銮湾、杏林湾、同安湾、东坑湾和金门料罗湾,长期以来,与厦门港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已初步形成了海湾型经济和社会的联动发展。本海湾的沿岸,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厦门本岛的海湾中心城市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下,不断提高了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向“宽裕型”小康社会迈进。近年来,厦门市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着眼于增创特区优势,提出了“优化本岛、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8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新战略,把落脚点放在更好发挥特区在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中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上,确立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把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和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等作为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特色十分明显。厦门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包括海上、海面、海中、海底几大层面,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如海中、海底的海洋生物近2000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就有60多种,近海的还拥有活化石文昌鱼,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
本文标题: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国家科技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2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