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及其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
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及其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1.平台的内涵与定位1.1平台的基本内涵前面的研究已经指出,提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那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1.1关于平台涵义的讨论(1)“平台”的一般涵义《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对平台的释义为:“①晒台。②平房。③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有的能移动和升降。”目前使用的“平台”一词主要是从计算机技术术语引用而来。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平台”一词取自英语的“Platform”。“Platform”原义是基础,火车站台。不同的房子可以盖在相同的基础上,汽车可以用同型的底盘、引擎、电子零件,建造不同型号的汽车,这些就是平台。以计算机来说,平台是基本软硬件标准的集合,而在这些标准上所构建的其它计算机软硬件。比如,PC和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平台。在1980年代,IBM公司把PC平台公开,许多计算机公司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使用者可以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席卷全世界,使其它的软件厂商,都发展和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的系统,并为广大用户所接受。随着科技的发展,“平台”越来越成为网络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常用词语,并且越来越多的被其他领域所使用。例如“商务平台”“政务平台”等等,因此“平台”已成为具有通用色彩的术语。“平台”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有三个方面:①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②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③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2)“科技基础条件”的涵义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常把公路、铁路、港口、燃气、电力和通讯干线等视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也需要有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即“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就是指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实验室、科技文献资料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各种硬件和软件。(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主要涵义将上述涵义引申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中,便构成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组成的,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上述界定有三个要点:①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层面上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一个国家有大量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但如果这些资源处于杂乱无章的分散状态,仍然不能说这个国家已经形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②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不仅包括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而且包括相关的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因此,我们所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不同于流行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后者主要是指有形的硬件。我们强调建“平台”,其用意并不是想掀起一轮硬件设施建设的高潮;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能够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1.1.2平台的属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经济学上将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然产品,如阳光、空气等、这类产品的获得不必耗费经济资源;另一类产品是经济产品,如食品、服装等,这类产品的获得必须以耗费经济资源为代价。经济产品又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分。一般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而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称为公共产品。所谓产品非竞争性即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就是说,对于既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产品的排他性是指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即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在现实中,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的并不多,更为普遍的是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混合产品,又称为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决定了竞争性市场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只能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因为私人部门不愿意充分供给公共产品,主要困难在于供给成本无法补偿。而公共部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解决这个困难,一方面,公共部门追求社会目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共同消费的服务;另一方面,公共部门的核心是政府部门,它拥有向全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确保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补偿的最好途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属于国家科技基础设施,是为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要求对全社会开放共享,为所有科技创新活动成员共同服务,联合使用,共同受益,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公共产品的政府主导投资和社会公益性特点。1.2平台的结构及关联1.2.1平台的基本构成从上述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涵义描述中,我们知道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要包括三大内涵,即物质与信息系统、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服务于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那么,为什么平台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呢?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平台直观地就是指有形的东西,一提到建平台,脑海中马上呈现出的就是建实验室、工作站等等,但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并不仅仅就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正如作为铁路和航空运输平台的火车站和飞机场一样,并不仅仅就是指机场跑道或铁轨轨道站台,还包括调度和车站机场服务人员。因此,完整的平台还应包括能够调动构成平台的那些硬件充分发挥作用的运作机制以及使这些硬件“活”起来的能动因素即操作者和管理者。因此,我们必须抛弃过去的那种“见物不见人”、“重硬轻软”、“重建设(硬件),轻运行(管理)”的建设科技基础条件的思维方式,把人和制度的因素特别强调出来。也只有把这三方面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化的能够正常运转的公共科技平台。(1)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平台的制度体系是其建设和运作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规则、标准等。其中,以共享为特征的运行机制则是制度体系的内核。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首先做好研究和通盘规划,并且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始终体现“共建共享”的精神。制度体系的建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平台法律体系的建设,它包括修改完善《保密法》、《知识产权法》等现行法律,起草并颁布《信息公开法》、《科技资源共享法》等与平台建设和利用的新法律。这些法律的修订起草应本着与国际惯例接轨,与有关法律衔接的原则进行。第二个层次是平台规章体系的建设,它是指由国务院根据平台建设的原则和相关法律来修订、制定和发布一些管理办法、条例、规定等行政命令。主要包括如种质资源管理办法、试验材料管理办法、平台使用管理条例、平台评估监测管理办法等。第三个层次是标准、规则、规范等,它是由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类委员会根据平台建设和运行的需要而制定的诸如数据采集保存、文献编辑、网络接口、各类自然科技资源的收藏、储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2)物质与信息系统物质与信息系统是平台的载体,是平台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科技创新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国家目标和学科发展需要,在对现有的重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应用中心、野外观测台站等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流动开放、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国家实验研究支撑体系。第二,通过制定科学数据共享政策和法规,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国家科技基础数据中心,实现国家科技基础数据的连续采集、有效汇交、良性更新和共享。第三,保护与利用自然科技资源,建立国家科技实物标本场馆、种质资源库群,加快濒危物种抢救,增加动植物、微生物、人种遗传、地质矿产等资源与标本收集入库的品种和数量,加快自然科技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建成各类国家自然科技资源群,并形成规范化、开放式的应用服务体系。第四,整合科技文献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网络。重点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报告、成果、专利、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与技术标准、方法、工艺等大型文献资源库,促进与国际科技文献资源的汇交及融合,在全球范围实现互补共享,基本满足我国科技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第五,创建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协同、科学实验、大规模科学计算、虚拟设计与制造、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等功能的网络科技环境,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3)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体系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主要构成部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体系是平台能够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我们更缺乏的是大批从事基础科学设施维护、操作和自我创新,且具有开放共享意识的技工、实验员、观测员、统计员、管理员等等。我们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评价机制一直以来更强调的是论文的数量,是项目的数量,长期不重视从事基础工艺、基础操作的人员的工作和努力,使得他们的素质和地位都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致使进口的一些先进仪器和设备竟常常没有人会操作。如果没有这些相应的技术支撑服务人才,我们的实验室只能做到开放而很难做到有效的共享。如同创新的主动因素是创新人才一样,使平台能够实现共享的能动因素就是这些具有高度服务意识和精巧操作技能的平台自身专业化人才队伍。这个队伍主要包括以下人才:服务于国家研究实验支撑体系的观测工程师、实验工程师、技师等;服务于自然科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专长于标本、矿石、种质等收集、分析和库藏的专家和技师;服务于科学数据共享,精通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管理、服务和共享技术开发的高水平工程师和研发队伍;服务于科技文献资源网络体系建设,善于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和水平的科技文献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检索等方面的文献技术工程师、信息分析工程师、网络支持工程师和图书馆员等;服务于网络科技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和软件研发人员;以及服务于平台运行评估监测的专业评估人员等。1.2.2平台的内在关联如前所述,构成平台的三方面内涵决不是相互割裂,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平台。作为上层建筑的平台制度体系,作为依托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物质与信息系统和作为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体系,其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作为上层建筑的以资源共享机制为主要特征的制度体系是平台的内核,是平台赖以存在的灵魂。如果仅有物质与信息系统中各种各样相互独立的要素,而没有使它们联成一个网络且能共享使用的机制,则仍将是一个个分散的、相对封闭的“科研自留地”,不能称其为平台。人才是最能动的要素,“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平台能够正常发挥效能的有力保证。改革人才评价办法,提倡和培养为社会大众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用机制去激励、引导、留住各类人才从事平台服务工作,将他们的个人利益和事业发展与服务于平台所产生的巨大国家利益统一起来。物质与信息系统是整个大平台的物理基础,没有丰富的、先进的科学仪器、设施、文献等实实在在的科研手段,所谓的平台就成为了空中楼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科技基础条件这个平台的主要内涵,也就不存在制度体系和人才队伍这两个内涵了。图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构成框架1.3平台的功能定位科研条件是科研活动的基础,是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体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方面。当代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的科研装备和实验手段,依赖于战略资源的储备、科技基础数据和知识的共享,依赖于通过网络手段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合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整合和充实
本文标题: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及其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3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