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高二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1高二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一、选择题(本题共86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86分)1.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日:‘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3.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4.人都不能孤居独处,必须与他人共同过群居的生活,而结成社会。在群居的生活中,每个人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厉害。如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则彼此间的冲突、争斗,必不能免。……所以,必须有一种共存相处之道,以资维系。那么,你认为下面哪种观点会是儒家的处理方式呢?()A.格物致知B.内圣外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天下为主,君为客5.“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2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6.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7.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无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8.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B.格物致知C.道家和儒家相容D.理是万物的本原9.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10.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慢”的理念深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慢食”、“慢写”、“慢读书”到“慢旅行”。人们力求在细节上慢慢品味和享受生活。材料中“慢”文化与下列思想流派最接近的是()A.儒家思想3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佛教教义1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1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D.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14.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评论说:“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区别应该是A.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B.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C.是否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D.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15.《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4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A.天人合一B.敬天法祖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16.《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17.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灿烂辉煌,对下列著作的成就或历史地位的表述,准确地是A.《农书》——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B.《授时历》——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C.《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D.《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18.“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反映了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矛盾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关系矛盾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D、民族关系19.《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是:“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进”“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A.书写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C.儒家的人生态度D.哲人的文学品味20.18世纪,以“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流行欧洲。欧洲学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影响。此中5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应是A.宋明文人画B.程朱理学与心学C.瓷器与丝绸D.明清小说与京剧21.在当代,经常会出现“新古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的现代化B.传统文化的大众化C.传统文化的创新化D.传统文化的庸俗化22.“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B.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C.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D.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23.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王维24.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25.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国语》、《世本》、《战国策》、《太史公书》等史书都附于《春秋》经之下。《隋书·经籍志》史部所列史书共计十三类。这一变化表明A.唐代以前经史不分B.史学取得独立地位6C.史学体例趋于完备D.官修史书得到重视26.近代出版的《国民公报》曾刊文评论学生说:“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守旧的人抵制新思想B.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很差C.青年学生自制力很差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27.《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老农答道:“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28.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种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他的意图是A.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B.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29.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A.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C.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D.“法”与“理”各异互不兼容30.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7“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31.“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这段话反映的应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变法大兴民权B.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C.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D.无产阶级政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打倒孔家店!”D.“打倒列强除军阀!”33.“(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A.进行二次革命B.实行“实业救国”C.改造文化心理D.实施预备立宪34.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35.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8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中西文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3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