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待修订2018年4月19日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逆否关系不成立。】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文学类文本阅读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文学类文本阅读5.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6.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每点2分,共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3)”的答案要重视,使“笔法摇曳生姿,情节跌宕起伏,文章充盈诗意”,实际上是文章的味精。文章不能寡淡,故要用灵活的笔法,跌宕起伏的情节来调味。教师要强调“文本无废话”。任何情节或思绪的穿插都是有用的,且极为有用,至少能彰显作者或文中“我”的情趣。实用类文本阅读7.下列对“材料四”中“管理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某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如果是正分,可以选择出售给关联企业;如果是负分,只能从关联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来抵偿。B.某车企的油耗积分如果是负分,它可以选择从关联企业购买正积分来抵偿,也可以选择用上年度结转的正积分来抵偿。C.某车企如果某年度在油耗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指标中有一项未达标,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不菲的“买分”成本。D.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而且让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再依赖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我国政府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大而不强”的现状,进行了哪些政策引导?请简要概括说明。(4分)(1)从补贴门槛等四个方面做严格的规定。(2)延长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期限。(3)补贴政策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4)实施积分管理,由国家补贴变为市场补贴,使新能源汽车得到实惠。文言文阅读陈咸字逢儒,1175年中进士。初调内江县属四川尉,当时县吏受贿,不能公平收取民赋,陈咸把这种情况上报部使,让他授权地方官吏听取百姓反映陈述弊端,部使官员委托陈咸平均民赋。后改南充属四川知县,转运司征召陈咸主管文书。那年大旱,朝廷税司部门免除百姓两种税赋,转运使安节认为这样会影响朝廷的漕运收入,陈咸禀告安节说:“如果这项措施是对下户平民有好处的,违备它是不应该的。”安节听从了陈咸的建议。蜀地每年强行征收绢钱,致百姓怨声载道,陈咸禀告安节,应该核定收入,节约开支,并奏请上司每年减免20余万缗。陈咸还大修学宫,政绩卓著,改任普州今四川知州。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安丙密以曦反谋告咸,咸即遣人告松,松不之察。(1)安丙暗中把吴曦投金弃宋的谋反计划告诉陈咸,陈咸马上就派人告诉程松,程松却不去核查这个情况。(关键实词有“密”“察”;关键虚词有“以”“即”;重点句式“松不之察”。)文言文阅读(2)咸曰:“敌至而虑,无及矣。”未几,金人犯上津,赖以固。(2)陈咸说:“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的准备来固守不失。(关键实词有“犯”“无及”“未几”;关键虚词有“而”“以”;重点句式“赖以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E)A.“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B.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C.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D.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E.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诗歌鉴赏15.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6分)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写出一点得3分,其中结论句2分,分析句1分。总分6分)诗歌鉴赏(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现出作者心系国家安危、渴望赴边建功的豪情壮志。(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语用题语用题语用题语用题语用题语用题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②“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③“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解析】只指出相关语句,得1分,分析合理,得2分。写作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待修订】
本文标题: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7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