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地球的癌症”荒漠化演化过程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的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知识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分布成因主要表现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自然因素:气候变异等人为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盐渍化)含义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包括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三种形式。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云贵高原石质荒漠化、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华北平原云贵高原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红漠化其实就是石质荒漠化的一种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碱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C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范围a.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b.行政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c.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800mm400-800mm200-400mm<200mm划分依据:800mm以上——湿润区400~800mm——半湿润区200~400mm——半干旱区200mm以下——干旱区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贺兰山为界,东部为高原,西部为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地形特点三山两盆新疆“三山夹两盆”返回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大。西部贺兰山东部地形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高原特征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常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辽阔坦荡地形区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2.西北地区的地形b.气候:干旱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山地、高原阻隔位置地形干旱想一想:为什么干旱?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降水递减;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植被类型贺兰山以西贺兰山以东降水载畜量自然景观干湿状况农业特色少以下200mm以上多小大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干旱半干旱绿洲农牧业(山地降水、冰雪融水)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总结:3、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1).干旱的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基本条件物质基础动力因素包含着漠荒化的潜在威胁干旱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脆弱表现:(1)河流(2)植被(3)土壤所以,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欠发育稀少发育差(2).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3、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分散的土地退化最终连接荒漠般景观加剧加速发展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本质因素)1)人口压力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自然条件人类活动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能源缺乏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在西北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能源,人们樵采天然植被作燃料;另外,有的地方为增加经济收入,大量采挖药材、发菜等,更严重破坏草场。不法分子在本已枯黄的草原上搂发菜。过度放牧•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使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载畜量更加超出载畜能力,形成恶性循环。过度放牧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减少,牧民便弃耕;弃耕地上植被难以恢复,在风蚀中变成流沙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干旱的草原上到处都能看到被迫离开家园的牧民遗留下的牧业生产工具。水资源利用不当•胡杨树具有很强的耐干旱、耐盐碱特性,是防沙治沙的优良树种。新疆胡杨林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面积在600万亩以上。新疆胡杨林之所以发生大面积死亡,是由于塔里木河的水量锐减造成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塔里木河上游大规模开荒造田,用水量猛增,致使中下游河道的来水量逐年减少,到1972年,下游320公里河道彻底干涸。水资源利用不当•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能源缺乏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冲积扇地区使植被生长衰退,导致荒漠化古楼兰的消亡危害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半干旱草原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阅读(课本P19)1.荒漠化防治的“三项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一)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沙漠(荒漠)过度带农耕(牧)区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2.“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二)具体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东农作区牧区草原干旱内陆区西海陆位置少多降水量(二)具体措施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绿洲地区前沿地带外围沙漠边缘内部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缺水源地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胡杨沙拐枣猪毛菜干刺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现有林地绿洲边缘的灌草林带已荒漠化的地方作为防护林发展林业、牧业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能源的途径开源节流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e.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利于防治荒漠化四、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相对位置)亚欧大陆内部(海陆位置)气候:深居内陆山岭阻隔干旱植被:草原、荒漠为主东部:草原西部:沙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缺乏,河流少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大风天多,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地形:东部: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西部:山脉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危害:对以下四方面的危害:•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五、荒漠化的危害知识拓展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地区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①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③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发展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知识拓展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形成原因整治措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荒漠地区灌溉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聚外来引水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盐渍化灌区放弃阅读灌溉与次生盐碱化
本文标题: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7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