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回盲部溃疡嗜酸性肠炎感染性阿米巴痢疾肠结核肿瘤非感染性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嗜酸细胞性肠炎EG定义典型的EG以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本病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若一旦累及结肠,则以盲肠及升结肠较多见。此外,EG还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统,引起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肝炎和胆囊炎,也有仅累及直肠的报道。临床表现及分型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症状与病变的部位和浸润程度有关,一般分为两型:(一)弥漫型多见于3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80%病人有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发作无明显规律性,可能与某些食物有关,用抗酸解痉剂不能缓解,但可自行缓解。按EOS浸润肠壁的程度将弥漫型再分:(klein分型)1.粘膜病变型: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吸收不良、肠道蛋白丢失、低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及体重减轻、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内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活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2.肌层病变型: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呈结节状,导致狭窄与梗阻3.浆膜病变型:浸润以浆膜为主,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有腹水形成。(二)局限型多见于40~6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过敏史不明显,外周血象仅少数有嗜酸粒细胞增多。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显示胃窦增厚、僵硬、胃窦部狭窄,可有光滑圆形或卵圆形及分叶状充盈缺损,类似肿瘤。内镜检查见有息肉样肿块,粘膜充血、水肿,易误诊为肿瘤或克隆病。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发病机制EG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比较公认的几种说法:1.机体对外源性/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2.胃肠道的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促进EOS聚集3.淋巴细胞衍生的一种特殊的嗜酸粒细胞趋化物质——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促进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聚集。病理关键在局部组织聚集的EOS脱颗粒释放毒性炎症介质,包括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还可合成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进而导致组织破坏和更多EOS聚集.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Talley标准(常用)(1)存在肠道症状。(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EOS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EOS增多。(3)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EOS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内镜活检病理证实肠道黏膜组织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是该病诊断的关键,每高倍视野嗜酸细胞计数20个有助于诊断EG慢性阿米巴痢疾病理特点:常见的部位在盲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横结肠和降结肠少见,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或一部分回肠。溃疡深、边缘潜行、其间有正常粘膜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患者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病原学检查:可以查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可以鉴别诊断肠结核1.腹痛2.腹泻与便秘3.腹部包块4.不同热型的长期发热,伴有盗汗。患者倦怠、消瘦、贫血,随病程发展而出现维生素缺乏等营养不良的全身表现结核菌素(PPD)试验有助于诊断病变主要在回盲部,内镜下见病变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大小及形态各异的炎症息肉,肠腔变窄等。活检如能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具确诊意义。淋巴瘤胃肠道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结外病变部位。肠系膜、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等亦是淋巴瘤常见侵犯部位;其中盲肠和结肠是好发部位。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部肿块、营养不良、出血、穿孔、不全梗阻表现等可以出现EOS增多,骨髓涂片可以鉴别。克罗恩病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本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伴有发热、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黏膜面典型病变:1.溃疡早期浅小溃疡,后成纵行或横行的溃疡,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即形成较为典型的裂沟2.卵石状结节(铺路石样)由于黏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突起,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化和瘢痕的收缩,使黏膜表面似卵石状。3.肉芽肿无干酪样变,有别于结核病。4.瘘管和脓肿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以溃疡、出血、糜烂、假息肉及渗出多见。病理活检显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纤维瘢痕,同时可见隐窝脓肿、糜烂、腺体排列异常及假性息肉形成、上皮变化。临床上遇到症状相似,尤其是症状无特异性的疾病,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善于抓住疾病诊断的特异性进行鉴别诊断。谢谢!
本文标题:回盲部溃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99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