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优化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十一单元第36讲_区域发展差异课件_湘教版
第36讲区域发展差异考能联动提升考向真题探究专题优化演练第36讲区域发展差异考基自主落实考基自主落实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1)划分依据:各地的________、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______________。(2)范围:①东部经济地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省市区。②中部经济地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省区。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云)、藏10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自然条件对外开放程度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____于东部。(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落后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__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发达,工业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_________为主,中部具有一定________特征工业化______,工业产值比重高,_________、中外合资企业、________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________产业蓬勃发展________________,工业产值比重____,以_______工业为主体城市化______、城市分布_________水平___、城市分布密度小对外开放程度________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农业重型产业过渡性进程快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进程相对滞后低传统型水平高密度大低高低释疑解惑(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省呈“T”型分布。(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二、南方与北方1.界线:___________一线。2.北方地区(1)所跨温度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利资源条件:_______、煤炭、石油、_______等丰富。(3)限制性因素:___________、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4)经济(工业):我国主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5)当前任务:调整_________、扩大_________、改善_________等。秦岭—淮河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森林铁矿水资源不足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生态环境3.南方地区(1)所跨温度带:________及少部分__________。(2)有利资源条件:_______丰富、_______充足,_________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3)限制性因素:_____灾害、__________、山地丘陵区__________等。(4)经济: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5)问题:_________日趋紧张。亚热带热带地区热量水分有色金属洪涝环境污染地形破碎外向型经济建设人地关系三、西部大开发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围:包括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_____________和东部地带的________________,共12个省级行政单位。3.西部地区优势及不足(1)优势: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2)不足:_________落后,___________________匮乏。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油气、水能、土地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资金4.意义(1)将西部地带的______优势转变为______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2)缩小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_________,实现共同富裕。(3)加强_________,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4)扩大___________需求,实施______________战略。资源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国内市场可持续发展释疑解惑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已先后开始实施了五大标志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了东、西部地区的“双赢”。考能联动提升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自然环境要素差异形成的原因气候纬度位置和地势高低的差异,造成了温度的不同;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降水的不同;寒暖流的流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地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等土壤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等的差异2.人类活动差异因素分析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类活动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方法突破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1)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学以致用1.(2011年辽宁沈阳统考)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1)~(3)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解析:第(1)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第(2)题,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甲、乙两区域热量充足,两区域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第(3)题,多山的地形、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甲、乙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答案:(1)C(2)A(3)C1.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及西部大开发2.西部大开发有利条件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③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条件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④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⑤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利用和市场开发潜力大;⑥西部地区的人民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不利因素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②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③科技教育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力水平低重点措施①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②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依据;③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④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开发的动力学以致用2.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1:下图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带空间分布图。材料2:下图中圆内部分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成渝城市群、西兰银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1)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2)图示重点产业带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带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地区,简述“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______。(多选)A.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B.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C.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D.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E.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基地的开发和建设,使本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解析:第(1)题,西三角经济圈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第(2)题,图示北部重点产业带主要以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河流分布。第(3)题,从地形、气候、水源、资源、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第(4)题,西部大部分地区水热组合状况不佳,故不会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答案:(1)西三角经济圈位于内陆地区(2)①以城市为中心;②沿交通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3)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比较丰富,以及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自然条件比较好(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较充足),农业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以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交通比较便利。(4)ABCD考向真题探究分析近三年课改地区的高考题可知高考中针对本讲的命题有以下特点:1.从考查内容来看: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为常见的命题角度。区域的含义和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两个考点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没有呈现。考情分析2.从命题角度来看:多以分布图、位置图为载体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以统计表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从考查能力来看:通过提供各种图表资料和生活现象,考查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3)题。真题导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例1(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水源丰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命题立意】本题组以鲜切花生产切入,考查荷兰和肯尼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材料信息可知,甲国为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均匀。乙国为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的高原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差异较大。第(2)题,甲国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纬度较高。乙国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为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之分,干季降水较少,但光照充足,为发展鲜切花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第(3)题,荷兰鲜切花生产的历史悠久,因此花卉生产的技术水平、经验等都较乙国丰富,这是鲜切花生产最具优势的条件。【标准答案】(1)B(2)A(3)D(2009年高考江苏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例2区域项目AB人口(万人)22393508面积(平方公里)2708055375耕地面积(千公顷)9892760GDP(亿元
本文标题:【优化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十一单元第36讲_区域发展差异课件_湘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4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