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文稿
什么是利益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的利益思想,依据利益的本质和作用,从利益的角度,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行以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和根源,挖掘其最初的利益动因的方法。利益分析方法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工具。根据马克思对利益问题的阐述,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对社会表象分析深入到利益分析,是把握社会本质的有效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因此,只有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表象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第二,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是利益分析的基本途径。在进行社会分析时,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对利益主体的分析,犯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于分析人及其社会关系,认为利益关系不单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抽象物,它在深层次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具体形式。因此,只有揭示出物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一定社会的利益主体的构成、地位及其变化中来揭示其利益一致、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完成对该社会的利益分析,从而实现对该社会的整体把握。第三,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利益分析的重点途径。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领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然而,就具体状况而言,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主要还是一种分配关系。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分配关系理顺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所以,从分配关系入手来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是可行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曾指出从经济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刘少奇也曾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表现在分配问题上”,这说明他们都注意到了从分配关系角度来把握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普遍地、实质地表现为分配矛盾。因而,应该始终关注从分配格局着眼来开展对其利益关系的研究。第四,从利益关系的状况探索协调利益关系的方法,是利益分析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非常关注利益关系的辩证处理。马克思指出,个别人的私人利益和所谓普遍利益总是互相伴随着的,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是个人发展的两个方面,同样由个人生活的经验条件所产生。它们仅仅在表面上是对立的,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般性。列宁认为,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应有一个合适的度,要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斯大林认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利益关系协调原则依然是我们今天协调社会主义利益关系的方法之“源”,它指导着我们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的各种变化中找到新的有效的协调方法,这应是我们在研究中要完成的最终任务。利益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发展的主要标志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就是将社会的事件或人的话动置于具体的时空的历史范围内,放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对社会活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相互联系起来,以利益为主线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究,避免脱离人的社会活动的抽象、空洞的考察,达到客观、科学的认识。比如,对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分析,就要注重分析社会事件中的政党、集团、阶级、阶层的利益以及利益关系,通过对利益以及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剖析事件发展的真相与本质,从而总体把握社会形态的现状。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其实就是包含利益分析法的科学方法论。利益分析法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的运用,其实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利益分析的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唯物史观发展史的经验内容之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创立以前,那些旧唯物史观的代表人物在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往往忽视人们行动的物质利益的动机,不对人们的思想作利益动机的分析,因此陷入唯心主义中。恩格斯说:“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正是从追溯人们思想行动背后的利益动机中,使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羁绊,踏上唯物史观的科学大道。早在1913年,列宁针对如何观察分析政治活动中政治集团与政策的关系,提出可以从利益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撰文《对谁有利》说:“要是一下子看不出是哪些政治集团或者社会集团、势力和人物在维护某些提议、措施等等,那总是要提出“对谁有利”这个问题的。”;在关于对待战争的价值和所处的立场来帮助人们了解战争时,列宁认为:“要了解战争,就必须问一问战争对谁有利;要懂得用什么方法结束战争,就必须问一问战争对哪些阶级不利。”,列宁在如何看待一个政党的问题上,告诫同志们要注重观察这个政党的政治活动与哪个阶级、阶层等政治利益密切相关。他说:“要弄清政党斗争中的情况,就不要相信言词,而要研究各政党的真实历史,主要不是研究各政党关于自己所说的话,而是研究它们的行动,研究它们是怎样解决各种政治问题的,是怎样处理与社会各阶级即与地主、资本家、农民和工人等等的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的。”列宁提出要从利益角度认识一切社会政治活动现象的本质。他说:“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透过任何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诺言,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而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后来的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强调要从物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革命和建设的情况,以正确客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斯大林就学会了利用共同利益的一致性来克服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团结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为此,斯大林曾以为,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除了有矛盾之外,在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是存在共同利益的,这些矛盾被共同利益遮掩起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很重视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争取党的革命的领导权。1942年,他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在这里通过利益分析法来寻求争取革命领导权的途径,将利益分析法上升到政权的高度来认识。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通过利益分析法,认识到物质利益对于当年革命成功的重要性,物质利益对于今天的改革具有同样的意义。因此,邓小平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总之,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鲜活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革命导师们在不同时空的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利益分析法,就是坚持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握利益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全面了解利益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了解利益分析法的基本内涵开始。利益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历史活动的分析方法,就是在社会历史活动进程中,注重从物质利益上探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因和根源。利益分析法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在探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乃至人们的心理等社会活动的现象中,都要从物质利益出发去了解其中的规律。利益分析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求:确定利益主体及其性质。明确利益主体与性质是利益分析法的起点。利益是利益主体对利益客体的需要的满足。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利益的主体和利益的客体。而利益性质的界定,主要就是由利益的主体来决定的。利益主体的归属对利益的性质具有关键的作用。利益主体的确定是一个全面深入了解的过程,需要将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利益主体置于整个社会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中去了解。利益的主体按照涉及的群体范围划分为全人类利益、国家利益、阶级利益、阶层利益、政党团体利益、民族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等等。利益有正当利益和非正当利益之分,所有的利益主体的价值判断对利益的性质的界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存在鲜明的利益性质之分,而处于不同时期的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也有正当与非正当区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利益要求就是正当利益;资产阶级希望永远保持剥削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则是非正当利益。明确利益的层次和地位。利益分析还需进一步明确利益地位。所谓利益的地位就是在正当的利益中进一步厘清利益的轻重和大小,为社会活动的政策制定和目标选择提供导向。在正当利益的范围内,按照利益的群体、时间、空间以及利害等参照系,可以将利益分为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般利益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等等。我们经常说的“大道理要管小道理”,就是建立在小利益要服从大利益的基础上的。以此类推,搞清楚利益地位的高低,才能更明白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般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等要求。利益主体关系还具有层次性,从客观而言,利益分为不同层次,利益地位的高低与利益层次的高低成正比。一般来说,利益主体的层次越高,利益的地位也就越高;利益主体的层次越低,利益的地位也就越低。利益地位的高低往往成为各利益主体制定政策的依据。比如,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国家民族利益要高于阶级民主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政策要主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果在民族利益和民主利益的地位之间弄不清楚,就会影响抗日时期政策制定,最终影响政党和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个利益地位上的态度是导致国共两党发展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益分析法的落脚点在于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利益关系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个处理好敌我利益矛盾关系,通过与敌斗争维护人民的正当利益;另一个是协调好人们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使各利益关系主体能够整合在总目标下,各利益主体各得其所,形成利益的合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充分利用日本和德国之间的矛盾,使苏联能把东线的兵力调到西线,又协调了英美等利益主体的关系,开辟了第二战场,与英美联合对德作战,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赢得主动,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方针,也是为了协调各阶级、阶层、政治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使我党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能集中整合各利益主体的力量,完成共同的最高的利益。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为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我党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政策思想,也是试图通过整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责、权、利的关系,使劳动的付出与劳动成果、劳动的能力与劳动的获得能够统一起来,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起来,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从而集中大家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矛盾进行分析时,就要抓住利益分析的基础,同时通过政治分析和思想文化分析,以充实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根基,达到整体全面了解社会的目的。其一,从利益上把握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发展动机与根源。利益往往是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初始动机和根本原因。从初始动机的角度可以分析利益往往是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的导火线;从根本原因的角度往往可以考察社会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发展的本质。例如,西方国家经常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子,对我国指手划脚,指责中国,其本质是中国的_起与发展威胁到西方国家传统的强势霸主地位和既得利益的秩序,不愿见证一个“另类”意识形态国家的强大;当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表面上也是打着维护伊拉克的民主、人权,其实是为了确保石油等资源的安全。因此,如果从利益的本质去分析社会,就有可能规避表面的假象,认清拿件发展的本质。其二,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把握社会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一直强调,社会存在分工,人在分工的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不同,他们的利益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2431 .html